德:恩惠。用恩惠报答恩惠。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德报德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知恩图报。
1.若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当然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禅师,您听过这段对话吗?
3.或曰:“以德报怨”。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以德报德是常理,以德报怨大丈夫。
5.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可俗话又说了,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德怨之间,灵活把握!
6.孔子反对以德报怨,倡导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但社会反过来以怨报怨的,就是不幸中的悲哀了。
7.以德报德,人人可为;以德报怨,贤者为之。
8.以德报德,人人都能做到;以德报怨只有高尚的人才能办到。
9.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也就是说别人打你,你就揍他,但篡改后的经典就只剩下“以德报怨”。
10.以德报德,人人都可以做到。以德报怨,只有高尚的人可以做到。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嗯就是形容别人对你有帮助的时候,然后,你也要帮助别人别人对你做的事情是有道德的,你也要做对别人有道德的事情哦,如果别人用,值得事情来对你的话,你也要抱怨回去
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直:公正、正直.)以公道的态度对待自己怨恨的人,把恩惠施与对自己有恩的人.就是说对待自己的敌人不要自私.对待恩人要感恩图报.
原文出于《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回答:“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不赞成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一种报复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那么这个社会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和谐,当今的和谐,还有子孙后代的和谐。
孔子也不赞成以德报怨。他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和付出,去面对不讲是非标准、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是一种人生的和人格的浪费。孔子的治国方略,提倡“德主刑辅”。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能只讲道德,没有刑罚。以德治国、治家、治人,以讲究礼仪为主,以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标准,教化人民,互敬互爱、无欺无诈,达到高雅、高尚、和谐。对少数为非作歹,顽固不化的人,对道德不屑一顾的人,就不要一味讲究宽容,要辅以刑罚。孔子讲求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一味姑息忍让,不是完美的处世之道。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孔子提倡以两者以外的第三种态度对待报怨的问题。他提倡“以直报怨”,即用公正的、率直的、磊落的、高尚的人格,正确面对有过失的和行为不端的人。也就是说:讲道德要有一个标准,一不能冤冤相报,互相残杀;二不能姑息养奸,纵容犯罪。以直报怨,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拿起法律的武器,以公正的法治来解决不公正的问题,也是对不讲道德的人进行道德和普法教育。法律就是一个标准,一个尺度,人们不能偏离太大。“孔子摄行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就是一个很好的以直报怨的例子。
如今某些媒体和社会主流舆论总是不厌其烦地断章取义鼓吹“以德报怨”,其实与“防卫过当”主要想抑制暴力泛滥一样异曲同工。说白了,是社会的现实需要,是权.力稳.定的需求!
试想,如果民不顺,民风悍,动不动就四处起乱事,那江山如何稳,社会如何安?所以除了需要一个法制上的规范,也要一个道德上的约束,于是“以德报怨”粉墨登场,媒体争相引用。但这话绝不是孔子说的,真实的孔子实际并不支持“以德报怨”,这些媒体真是冤枉了孔子,给孔子抹黑。
其实,这话的连惯版本出自《论语·宪问》,较完整内容为: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是有人问孔子:“哪怕别人伤害我们,也不计较恩怨得失,要以善良德行去对待感化伤害过我们的人,这样做对吗?”
孔子回答说:“如果是这样,拿什么来回报正直的人和善良的心?就应该受到伤害勇敢的还回去,有恩必报,恩怨分明,善恶有辨”。
我们在社会新闻中常常看到某某人被谁怎么样了,但没有记恨,没有报仇,反而牺牲自己利益去帮助这个仇人。然后舆论大肆吹捧这种“高尚”,说最后得到社会赞许,精神上得到慰藉,不遗余力的引导人们崇尚学习这种“无私”和“忘我”。可是,伤害已成事实,赞扬也回不到过去,却便宜放过了恶人。
如下图,网上一则2015年的新闻说,一位学生骑车上学,见一老太摔倒,就停下去扶,却被反咬是她撞的,多亏交警努力终于还她清白。最后她不计前嫌,向这位“困难”的诈骗者捐献千余元。
看看,诈骗者什么事也没有,被骗者反倒“自愿”帮扶千元,媒体赞其“以德报怨”传为“佳话”。这说明什么?说明媒体不光鼓励善良,还向罪犯传递一个信号——困难者犯罪不会被追究,大胆去骗,骗得好就赚了,骗不好也不会有什么事。于是,争相效仿,至今碰瓷泛滥。
就这样,人们被这种社会风气逐渐带偏了方向,许多人以“以德报怨”为荣,大谈其谈这种“高尚”,以舆论的力量淡化甚至消灭了受害者的权利。还顺带让孔子背了几千年的黑锅,成为社.会.维.稳的“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