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恩惠报答仇恨。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以好处。
《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德报怨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1.西安事变时,我党以德报怨,协同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释放了蒋介石,希望蒋介石能悔过自新,共同抗日。
2.他年纪虽轻,却能不计前嫌地以德报怨,令人十分钦佩。
3.修行者是可以逆来顺受并以慈悲对待的人,一个以德报怨的人。即使已经步履蹒跚,但从未阻挡修行的决心,他们的心灵的步伐却依然轻盈,从未想把心灵栖息在一个地方停滞不前。
4.博大是犯而不校的宽容,博大是以德报怨的情怀,博大是兼济天下的心灵。
5.面对这种十恶不赦的罪人,你居然还想以德报怨,真是匪夷所思!
6.我们不念旧恶,以德报怨,在他们亟需帮助时雪中送炭,终于赢得世界各国同声喝采。
7.你们两家吵了这么多年,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何不彼此以德报怨,将往事一笔勾消?
8.以德报德,人人可为;以德报怨,贤者为之.
9.要深切地理解人,尊重人,同情人,关怀人,为人为善,要有以德报怨的胸怀。
10.你要知道无论你怎样对待我,我都将永远不会忘记。我会永远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它的意思是指不记别人不好的地方,反而还会给她好处,我想它的含义指的是要有宽容心仁心!用恩惠回报怨恨!
怨是多种多样的,比方辱父夺妻之怨,请问如何能“以德报怨"?应该是时刻牢记在心,伺机而动。
还有民族的,比方八年抗战,日本残害了我三千万军民,光南京就达三十万人。犯下了滔天罪行,难道我们也要“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yǐ dé bào yuàn[释义]拿恩惠报答仇恨。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以好处。[语出]《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正音]怨;不能读作“yuān”。[辨形]怨;不能写作“冤”。[近义] 以直抱怨 以理相待 以德报德[反义] 忘恩负义 无情无义 翻脸无情[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结构]偏正式。
题主好,首先“以德报怨”不属于儒家的思想,这句话出自于《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才是儒家的思想。后世“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思想,也是不出这一范畴。“以德报怨”是从“报怨以德”变来的,这出自《老子 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以德报怨”就是别人对不起自己,伤害了自己,自己反过来还要对别人友好,去感动他,化解两人之间的矛盾。这种处事方式有利减少社会矛盾,统治阶级当然会提倡这种做法,很多人也认同这种处事方式。人们习惯上把“以德报怨”当作儒家做人处事的观点,是因为这句话从字面意思上,更接近儒家“温柔敦厚”的做人原则。儒家反对暴力,不赞成以暴易暴,提倡宽厚温和的处事方式,这也容易让人把这句话误认为儒家的思想。
这句话虽然出自老子,但这是老子的意思吗,是道家的思想吗?道家可没有儒家这样仁慈宽厚,要不何以能孕育出法家和兵家来。每次改朝换代,都是黄老的思想出来拨乱反正,等一切就绪了,儒家才能粉墨登场。显然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那样,我们只是断章取义的用这句话,那“报怨以德”到底是什么意思?
要理解这句话,要从这一章整个来看,要结合老子的思想理解。这一章前面几句也是常常被错解,我们一并在此说清楚,以利于理解“报怨以德”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为无为”就是以无为的心态做事,通俗说就是不要抱着很强的功利心去做事。
“事无事”常被解释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情”这是很不准确的,这句的字面意思是说:以无事的心态来做事。因为一般的人遇到事情会着急错乱,会迷失心性,方寸大乱,自然做不好事情。所以老子说要保持无事的平和状态,这样才会理智清醒,判断准确,方法得当,免于差错。
“味无味”这句常被解释为“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貌似正确,实则理解偏了。“味无味”是个比喻的说法,和“事无事”一起进一步阐释老子“无为”的思想。我们吃东西尝味道的时候,如果嘴里有味道,那就不能准确的品出所吃的东西的味道。举几个例子就清楚了,吃过糖再吃西瓜,西瓜就都不甜了,要品出西瓜的味道,就先让嘴里保持无味的状态。品酒师评酒的时候,会放一杯清水在面前,品完一种酒,再品下一个酒,必须要用清水漱口,这就是要让口里无味,美食家品评菜的时候也是如此。只有“无味”才能尝出来真实的味道。
“无为”、“无事”是心态,“无味”是状态,以状态比喻来说心态。老子强调的是“虚”和“弱”,以虚求实,以弱胜强。
“大小多少”好理解,讲的是由量到质的变化,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积累、蓄势,最后是时机的把握。“报怨以德”在老子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是真的有这样好。这是一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主动示弱行为,最终的目的在于消灭对手。刘备种菜,韬光养晦就是如此。电视剧《大宅门》中詹王府因为白家老二号出了大格格有喜脉,砸了车,杀了马,白老太爷上门道歉,亲自给大格格把脉看病,表面是报怨以德,实则暗藏杀机,结果让大格格生出了双胞胎,让詹王府颜面扫地,赔了白家的车马。这种报怨以德,委曲求全,主动示弱的方法是老子的一种战术思想,勾践卧薪尝胆就是此方法的最成功案例。历史也好,现实也好,这中“报怨以德”,蓄势待发的成功事例举不胜举。
孟子讲读书不可死于句下,“报怨以德”、“以德报怨”是老子的话,但不是老子的思想,是老子成事的一种手段;孔子恩怨是非分明,也不赞同如此的处事方式;后世统治者乐于提倡“报怨以德”,是有他的目的。温柔敦厚的儒家和“报怨以德”最接近,后世腐儒大都乐于接受“以德报怨”,息事宁人,这就导致后世读书人对“报怨以德”理解的错误。
以德报怨,成语,注音:yi de bao yuan,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与别人的仇恨。出自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最早出现在《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与儒家观念截然相反。需要指出的是,老子的道德是一个形而上的哲学命题,与当今的道德不是一个概念。
谢谢邀请。
“以德报怨”,孔子、老子都说过,在我们以往的理解中,老子主张“以德报怨”,而孔子反对“以德报怨”,提出了“以直报怨”的概念。
其实,孔子、老子说的是一回事。
首先,我们要明白,老子说的“德”与孔子说的“直”分别是什么意思。
孔子、老子的学说都建立在【心智系统】转换的基础上,这点,是我们在以往解读传统文化中所忽略的。
每个人都都有两套心智系统,所有人不经过训练,都只会用第一套心智系统,而老子、孔子都教人转换【心智系统】,运用第二套心智系统。
老子说的“以德报怨”的“德”是指在第二套心智系统中的行为,“以德报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用洞察力的行为去对待给我们造成“怨”的事情与人。
而《论语》中的“以德报怨”的“德”,并不是指第二套心智系统中的行为,而是第一套心智系统中的道德规范、标准。所以,孔子当然是反对的,孔子提出的“以直报怨”的“直”是个通假字,通“值”。意思是对于给我们造成“怨”的事情与人,要发挥洞察力,用的值得的方式去对待TA们。所以,孔子说的“以直报怨”与老子说的“以德报怨”在内涵是一样的。
把这两点整明白了,我们就可以来看这个问题了,“以德报怨”真的好吗?
如果,你用第一套心智系统中建立起来的道德标准,去对待给你造成“怨”的事情与人,当然是不合适的,很多时候,对于不懂事的人,你一味迁就、忍让并不是为了TA们好,有时还会激发TA们的恶性。
而正确的方式是什么呢?即使你不懂的老子、孔子的心智系统转换,也需要用洞察力去看待给你造成“怨”的那件事或者那个人,用恰当的、合适的方式去对待TA。
至于具体怎么做,是没有标准的,要根据具体的事情、人、环境、时机而决定具体怎么办。但是,关键有一点,我们的内心汇总要有一种帮助对方的良知、善念,而不是去报复对方。
何为以德报怨?打个比方,当别人打了你左脸一巴掌,你不但要给他右脸让他再来一巴掌,而且还要笑着说:“没关系,我已经原谅你了……”然而,对平凡的我们而言,众多人是不愿也不可能做到的,因为它不符合人性,虽未必睚眦必报,但绝不轻易就一笑泯恩仇的!
这与华夏文明有着莫大的关系,自汉朝以来,就强调以德治国,强调以德作为治国理政的调节器。估计从那以后,“德”能够很好地化解纠纷,其魅力便被一再夸大,于是便有人认为:即便是其反面“怨”,只要以“德”想报,就能最终化干戈为玉帛。
除了德的作用代代相传外,常言道冤冤相报何时了?既然“怨”必须要有一个终结点,就让“德”来结束它。再者,当一个人被要求更高时,他才会做得更好!因此,人们便不再自找麻烦地,去强调后一句“何以报德”了。
若仅对被冒犯之人说:“以德报怨”,这无疑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要求别人做所谓的高尚之人,让其符合大众心中的君子、圣人形象,以此来弘扬“德”文化。
我认为,原话中“以直报怨”,才是真理,才是后人应当遵从的。以“正直”报“怨”,不要求为人多高尚,不要求你对所遭遇的“怨”欣然接受,只要求你正直地对待怨,切不可冤冤相报!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