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字五行属性是“火”,适合生辰八字缺火的孩子起名使用;
蹄字笔画有16画,笔画数较适中,名字中可以用和蹄笔画相近的字为名字,这样的姓氏+名字的组合更加匀称;
◎ 马、牛、猪等生在趾端的保护物,亦指有角质保护物的脚:蹄子。蹄筋。
详细字义
◎ 蹄
蹏 tí
〈名〉
(1) (形声。从足,ń声。本义:牛、马、猪、羊等有蹄类哺乳动物足趾前部的典型角质覆盖物,以将趾的末端几乎全部包裹住,又指有角质保护物的脚)
(2) 同本义 [hoof]
马候蹄。——《谷梁传·昭公八年》。释文:“蹄,马足也。”
马蹄可以践霜雪。——《庄子·马蹄》
驴不胜怒蹄之。(蹄,用如动词:踢。)——唐· 柳宗元《三戒》
(3) 又如:牛蹄;马蹄;猪蹄;蹄涔(留有牛马脚迹的小池塘);蹄洼(留有蹄迹的小水塘);蹄道(有着兽蹄鸟迹的走道);蹄蚤(蹄趾与脚爪);蹄书(诏令;诏书。因用赫蹄纸书写,故称)
(4) 指牲口 [draught animals]。
(5) 如:蹄尾(泛指禽兽);蹄腿(牲畜的腿部);蹄躈(古时用以计算牲畜的头数)
(6) 兔网,捕兔的工具 [net of catching hare]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庄子·外物》
(7) 又如:蹄筌(蹄和筌。蹄是捕兔器,筌是捕鱼器)
(8) 另见 dì
[①][tí]
[《廣韻》杜奚切,平齊,定。]
亦作“蹏1”。
(1)马、牛、羊、猪等动物生在趾端的角质物。亦指具有这种角质物的脚。
(2)指牲口。
(3)捕兔的挂网。
(4)趋走;奔走。
(5)量词。用于草食动物。
[②][dì]
[《集韻》大計切,去霽,定。]
亦作“蹏2”。
(1)踢。
(2)踩,踏。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唐朝·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唐朝·刘因《山家》
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 唐朝·温庭筠《拂舞词 / 公无渡河》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唐朝·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宋朝·张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唐朝·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唐朝·万楚《骢马》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唐朝·李颀《古意(男儿事长征)》
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南北代·薛道衡《昔昔盐》
牛靿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 唐朝·元稹《田家词 / 田家行》
【发音】yǎng shǒu jiē fēi náo,fǔ shēn sǎn mǎ tí
【解释】接:迎面射;猱:猿类;马蹄:一种箭靶的名称。扬起手射中飞猿,俯下身射破箭靶。形容技艺高超
【出处】三国·魏·曹植《白马篇》:“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
【发音】sì mǎ cuán tí
【解释】指两手两脚被捆在一起。
【出处】元 关汉卿《调风月》第二折:“则道是孤鸿伴影,几时吃四马攒蹄。”
【发音】dé tù wàng tí
【解释】犹言得鱼忘荃。蹄,兔罝。语出《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出处】语出《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发音】gǔ jiāo tí mó
【解释】行车交错,马蹄磨削。形容车马来往频繁。
【出处】清·顾炎武《菰中随笔》:“忠穆公曾牧梁州,以褒城控三节度治所,龙节虎旗,驰驿奔轺,以去以来,毂交蹄劘,由是崇侈其绎,以示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