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字五行属性是“水”,适合生辰八字缺水的孩子起名使用;
裘字笔画有13画,笔画数较适中,名字中可以用和裘笔画相近的字为名字,这样的姓氏+名字的组合更加匀称;
裘字不是常用字;
◎ 皮衣:狐裘。集腋成裘。
◎ 姓。
详细字义
◎ 裘 qiú
〈名〉
(1) (形声。从衣,求声。本义:皮衣。古代“求”、“裘”同字)
(2) 同本义 [fur coat]
裘,皮衣也。——《说文》
裘所以佐女功助温也。——《白虎通·衣裳》
掌为大裘——《周礼·司裘》。注:“大裘,黑羔裘。”
世以为裘者。——《淮南子·泛论》。注:“裘孤之属也。”
良治之子,必学为裘。——《礼记·学记》
冬日麑裘。——《韩非子·五蠹》
狐裘不暖。——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裘葛之遗。——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裘马过世家。——《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裘马甚都(车马衣裘十分华美);裘膻(裘皮和膻气。代指清兵);狐裘;裘氏(周礼官名。制皮衣的工匠);裘冕(上古帝王祭天时所穿戴的衣冠)
(4) 古代制皮工匠的一种 [furrier]
词性变化
◎ 裘 qiú
〈动〉
(1) 假借为“求”。求取 [strive for;seek]
熊罴是裘。——《诗·小雅·大东》
(2) 穿上皮衣 [put on fur coat]。如:裘马(坐马车,穿裘衣。比喻权贵的豪华生活);裘马轻肥(衣轻裘,乘肥马。比喻富豪人家的少年)
[①][qiú]
[《廣韻》巨鳩切,平尤,羣。]
(1)用毛皮制成的御寒衣服。
(2)穿上毛皮衣。
(3)通“求”。
(4)姓。周初有大夫裘牧。见《鹖冠子·备知》。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近代·秋瑾《对酒·不惜千金买宝刀》
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 唐朝·李商隐《陈后宫》
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 宋朝·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唐朝·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唐朝·岑参《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唐朝·高适《营州歌》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 宋朝·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发音】dōng qiú xià gě
【解释】裘:皮衣;葛:葛麻衣。泛指美服。
【出处】《公羊传·桓公七年》:“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
【发音】qiān jīn zhī qiú,fēi yī hú zhī yè
【解释】价值千金的皮衣,决非一只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比喻积小才能成大,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
【出处】《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代之智也。’”
【发音】qiān yì zhī qiú,fēi yī hú zhī bái
【解释】镒:古代重量单位,1镒=20两;裘:皮衣。价值千金的皮衣不是一只狐狸腋下白毛制成。比喻治理国家需要众多贤才的力量
【出处】战国·宋·墨翟《墨子·亲士》:“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发音】fǎn qiú shāng pí
【解释】古人穿皮衣毛朝外,反穿则毛在里,皮必受损。比喻愚昧不知本末。
【出处】《晋书·张轨传》:“今详欲因人之饥,以要三倍,反裘伤皮,未足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