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有人批评自己的过失;就心里高兴。形容虚心接受批评意见。过:过失、错误。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闻过则喜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意思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加以改正,听到别人指出批评自己的错误就表示欢迎和高兴。知过必改【解释】:认识到自己错了就一定要改。【出自】:《论语·子罕》:“过则勿惮改。”
白话文:有过错不要害怕改正。【示例】:是呀,我是个旧脑瓜子,我是个夹生饭,往后我~。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十【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解释】:过:过失;则:就。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白话文:路人告诉我有错误就会很开心。扩展资料:反义词:将错就错【解释】:就:顺着。指事情已经做错了,索性顺着错误继续做下去。【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白话文:顺着错误继续做下去,到了西方也很快乐。【示例】:有人说是上头看时叠错的,那些阅卷的只好~。
◎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四回【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一错再错
闻过则喜下一句是:知过不讳
出自:宋·陆九渊《与傅全美书》:“故其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译文::听到别人说自己有错应当高兴,知道自己的过失应当不隐讳,而改正自己的过错应当毫不害怕。
南宋的思想家陆九渊用这一典故,扩充了关于知过必改的含义,提出了三层意思。
1、不怕人指出错误
2、知道错了不自欺欺人,自己仔细分析错误的由来
3、坚决地改正错误。
扩展资料:
近义词:严于律己[ yán yú lǜ jǐ ]
1. 【解释】:律:约束。严格地约束自己。
2. 【出自】:宋·陈亮《谢曾察院君》:“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天治道。”
2. 【用法】:补充式;作谓语、补语;含褒义;指严格地约束自己。
反义词:文过饰非[ wén guò shì fēi ]
1. 【解释】:文、饰:掩饰;过、非:错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2. 【出自】:《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意思:一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想办法说出一套理由,把过错掩盖起来。)
3.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子曰:过则勿惮改。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惮者,害怕也。犯了过错,本来是人人都害怕遇上的事,为何会「不惮」呢?
原因是犯过错,知道错在那里,就知错能改,下不再犯,总比一错再错,屡犯不知悔改好得多。
所以,听到别人说出犯错的地方,无论是否自己所犯,都应该以感恩快慰的态度虚心接受指正。知道过失在那里,就不要再做同样的事,叫做「闻过则喜,知过不为。」。
知道犯过失的原因,就毋须害怕,因为下次会有所警惕,不会再犯同样的过错了。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下一句是:从善如流。
唐代韩愈《答冯宿书》说:“然子路闻其过则喜,禹闻昌言则下车拜。”
过:过失;则:就。 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生活中如果能够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采纳别人的合理化建议,就会无敌于天下。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意思是指桃李不说话,闻过以后非常喜欢
不知你想问什么,”闻过则喜“应该是 出自于孟子。后半句应是出自论语"过则勿惮改“。。而有后人把他们融合发挥为: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孔子的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