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干池水捉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文子 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涸泽而渔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1.刘志不满地咕噜着,天还这么早,想压迫劳动力也不是这样涸泽而渔吧。
2.如再不收拾人心,涸泽而渔,不以清平政治与民修养生息,则变生肘腋之间。
3.不过幸运的是,这位领主至少懂得涸泽而渔这个道理,因此领民相对来说还是可以混个温饱的,但是想要繁盛起来那就不太可能了。
4.他们打猎,遇到幼崽向来都是放过,跟打渔的、采药的一样,一般不会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或者将未够年份的草药给连根挖走。
5.龙天不是一个涸泽而渔的人,那六枚鸟蛋,他只拿了三枚。
6.够了就行了,做人不能太贪,不能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7.如此好的东西徐舜自然不会放过,不过本着不能‘涸泽而渔’的原则,徐舜只取了其中二十来株已生长了五十年以上的药草。
8.阿牛万没想到三国时代的税率如此高,涸泽而渔的事情他是绝不会做的。
9.何况一个是生生不息的制造青色水液,一个有可能是涸泽而渔,不是傻子的林竹当然知道怎么选择。
10.还有个办法就是堵坝拦水,涸泽而渔。
涸泽而渔和竭泽而渔没有区别,都是形容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
涸泽而渔中的涸:干涸,使水干。泽:聚水的地方。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捕鱼。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出自《淮南子·难一》:“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竭泽而渔中的竭:使……干涸;泽:池塘;渔:捕鱼。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出自《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竭和涸是一个意思,所以两个词意思一样。竭泽而渔的典故《吕氏春秋·义赏》
晋军和楚军交战前,晋文公召集子犯商量说:“楚众我寡,怎样战才好呢?”子犯回答说:“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子犯之言问雍季,雍季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畋,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没有听雍季之言,却用了子犯之谋,于城濮一战,大败楚军,大获全胜,结果逼得楚将成得臣自杀了。
把湖泊的水抽干来捕鱼,烧毁森林来捕猎。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是竭泽而渔而不是泽鱼而涸或者涸泽而渔。竭泽而渔与涸泽而渔是一个意思,都是说把菏泽里的水掏干了再去捕鱼。批评的是不给生物留后路的绝户做法,这也是我们现在抵制和杜绝的做法,人与自大然应该和谐共生,比如:我们的禁渔期就是爱护和保护大自然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个道理。
涸泽而渔 ( hé zé ér yú ) 解 释 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捕鱼。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 出 处 《淮南子·难一》:“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竭泽而渔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淮南子·本经训》:“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田:打猎。竭:尽。渔:捕鱼。 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鱼。涸泽是去掉渔的三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