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弄尽;泽:池塘;渔:捕鱼。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也比喻残酷榨取。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竭泽而渔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1.榨光人民,来满足政府的需求,正犯了竭泽而渔的错误。
2.你一次就把所有资源用尽,这种竭泽而渔的作法,行不通的!
3.由于人口剧烈增长和竭泽而渔的捕猎方式,许多动物的品种已被灭绝。
4.杀鸡取卵,竭泽而渔,都是很愚蠢的行为。
5.贪婪的人们为最求眼前利益而不能自拔,这样做无疑是竭泽而渔,早晚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6.只为工业积累,农业本身积累得太少或者没有积累,竭泽而渔,对于工业的发展反而不利。
7.政府不可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竭泽而渔,一味增加赋税。
8.国家发展经济不能竭泽而渔,要眼光放长,多给子孙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
9.他们竭泽而渔,鱼越来越少,最后吃亏的是我们普通渔民。
10.另外的错误观点,就是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竭泽而渔,诛求无已。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春秋时吴国的季札在鲁国观看各种乐舞,看到舜时的乐舞十分赞美,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意思是说,看到这里就够了,别的乐舞不必再看了。后用“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涸泽而渔,汉语成语,意思是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捕鱼。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出自《淮南子·难一》。
不存在谁好谁不好的差别,两者的意思一样,都是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运用词语的语境也是一样的,唯独只有第一个字不同而已,其他的都是相同的,所以可以说涸泽而渔等于竭泽而渔。
涸泽而渔出自《淮南子•难一》:“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竭泽而渔出自《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眀年无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