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厌倦。爱好学习;从不厌倦。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楚世家》:“昔我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宠于献公,好学不倦。”
好学不倦补充式;作主语、谓语;含褒义。
1.他的为人最大长处就是好学不倦。
2.老师教育我们时诲人不倦,我们学习时应该学而不厌。
3.科大生物化学系令他全情投入,好学不倦。
4.聪颖机敏,好学不倦,有优越之学习能力。
5.其生平好学不倦,方欲立言以质后世。
6.太子这个问题专家,真是好学不倦,又问仆从“这是什么人?”。
7.年十许岁,智度便有大成之姿,好学不倦,善属文,时有忆识之功。
8.此后,康熙大帝革除旧制,施行新政,勤于国事,好学不倦,御敌入侵,山河一统,治河重农,提倡文教,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
9.本人在此很高兴能给他写这封推荐信,并希望以他好学不倦的求学精神,能获各位的认同,顺利进入他理想的学校就读。
10.二公子好学不倦,为师,定然将平生所学,倾囊而受,让你得偿所愿。
好学不倦 【拼音】: hào xué bù juàn 【解释】: 喜欢学习,不知疲倦。 【出处】: 《史记·楚世家》:“昔我文公,狐季姬之了也,有宠于献公,好学不倦 。” 【近义词】: 学而不厌、手不释卷 【反义词】: 一曝十寒
孔门弟子三千,圣贤七十二,分别是哪七十二人
提到孔门子弟七十二贤人,脑海里立马想
起金庸武侠大师《射雕英雄传》中一个经典的画面,即郭靖带黄蓉找一灯大师疗伤的一段:
"黄蓉蹙眉不答,她一见那书生所坐的地势,就知此事甚为棘手,在这宽不逾尺的石梁之上,动上手即判生死,纵然郭靖获胜,但此行是前来求人,如何能出手伤人?见那书生全不理睬,不由得暗暗发愁,再听他所读的原来是一部最平常不过的“论语”,只听他读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读得兴高采烈,一诵三叹,确似在春风中载歌载舞,喜乐无已。黄蓉心道:“要他开口,只有出言相激。”当下冷笑一声,说道:“论语纵然读了千遍,不明夫子微言大义,也是枉然。”那书生愕然止读,抬起头来,说道:“甚么微言大义,倒要请教。”黄蓉打量那书生,见他四十来岁年纪,头戴逍遥巾,手挥折叠扇,颏下一丛漆黑的长须,确是个饱学宿儒模样,于是冷笑道:“阁下可知孔门弟子,共有几人?”那书生笑道:“这有何难?孔门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人。”黄蓉问道:“七十二人中有老有少,你可知其中冠者几人,少年几人?”那书生愕然道:“‘论语’中未曾说起,经传中亦无记载。”黄蓉道:“我说你不明经书上的微言大义,岂难道说错了?刚才我明明听你读道: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五六得三十,成年的是三十人,六七四十二,
少年是四十二人。两者相加,不多不少是七十二人。瞧你这般学而不思,嘿,殆哉,殆哉!”那书生听她这般牵强附会的胡解经书,不禁哑然失笑,可是心中也暗服她的聪明机智,笑道:“小姑娘果然满腹诗书,佩服佩服。你们要见家师,为着何事?”……
孔门弟子三千,圣贤七十二,黄蓉回答出成年的是三十人,少年是四十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