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字五行属性是“木”,适合生辰八字缺木的孩子起名使用;
斤字笔画有4画,笔画数较适中,名字中可以用和斤笔画相近的字为名字,这样的姓氏+名字的组合更加匀称;
斤字不是常用字;
◎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二斤。斤斤(过分计较琐细的或无关紧要的事物,如“斤斤计较”)。
◎ 古代砍伐树木的工具:斧斤。
详细字义
◎ 斤 jīn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横刃,下为曲柄,象斧斤形。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2) 同本义 [axe]。一般用以砍木,与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横
今,斫木斧也。——《说文》。段注:“凡斫物者皆曰斧,斫木之斧,则谓之斤。”
于是乎丌釿锯制焉。以釿为之。——《庄子·在宥》
皆执利兵,无者执斤。——《左传·哀公二十五年》
不夭斤斧。——《庄子·逍遥游》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斤斧(斧头);斤墨(斧头与墨斗);斤凿(斧头与凿子)
(4) 古代一种似锄但比锄小的农具 [small hoe]
恶金以铸锄、夷、斤…——《国语》
词性变化
◎ 斤 jīn
〈动〉
(1) 砍削,砍杀 [cut]
不斤不斧。——皮日休《河桥赋》
横斤山木。——《南史·宋测传》
(2) 又如:斤削(砍削);斤迹(斧头削砍的痕迹);斤械(用斧砍削)。又指对文字的删削修饰。如:斤正(斤斧,斤削。请人修改诗文的敬辞)
(3) 过分计较 [be too calculating]。如:斤斤较量(在琐碎的小事上过分计较)
◎ 斤 jīn
〈量〉
(1) 也作“觔”。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所用的各种重量单位中,均在600克左右;亦指中国在1929年规定的标准单位,等于1.1023磅或500克 [catty]
十六两为一斤。——《汉书·律历志》
四十斤金椎。——《史记·魏公子列传》
千余斤。——唐· 白居易《卖炭翁》
四五十斤。——明· 魏禧《大铁椎传》
市肉二斤。——清· 张廷玉《明史》
(2) 又如:斤两(计算重量的单位);斤重(重量)
基本词义
◎ 斤 jin
(1) ——如“千斤”( qiānjin):起重的工具
(2) 另见 jīn
[①][jīn]
[《廣韻》舉欣切,平欣,見。]
(1)斧头。
(2)指兵器。
(3)砍斫;砍杀。
(4)谓对文字的删削修饰。参见“斤正”、“斤斧”。
(5)重量单位。旧制一斤分十六两,市制一斤分十两。合半公斤。
(6)用以加在以斤计量的物名后,作为该物的统称。
(7)一种似锄而小的农具。
[②][jīn]
[《廣韻》居焮切,去焮,見。]
见“斤2斤”。
重铸锄犁作斤,姑舂妇担去轮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唐朝·元稹《田家词 / 田家行》
【发音】bàn jīn bā miàn
【解释】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一个半斤,一个八两,重量相等。比喻彼此一样,不分上下。亦作“一个半斤,一个八两”、“半斤对八两”。
【发音】dà jiàng yùn jīn
【解释】语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后以“大匠运斤”称人技艺精湛或文笔娴熟高超。
【出处】语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发音】sòng jīn lǔ xuē
【解释】宋国产的斧头和鲁国产的曲刀。比喻当地特产的精良工具。
【出处】语出《周礼 考工记序》:“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出。”
【发音】nòng jīn cāo fǔ
【解释】拿斧头砍东西。引申指对作品的雕琢。
【出处】宋·张来臣《珊瑚钩诗话》第一卷:“如杨大年西昆体非不佳也,而弄斤操斧太甚,所谓七日而混沌死也。”
奚斤(369-448, 北魏),奚斤:(369-448),北魏时万骑大将军,代人,奚箪之子,机辩有识度。登国初,与长孙肥等俱统禁兵。后以为侍郎,亲近左右。从征慕容宝于参合。皇始初,拜越骑校尉,典宿卫禁旅。车驾还京师,博陵、勃海、章武诸郡群盗并起,斤与略阳公元遵等讨平之。从征,破高车诸部。又破库狄、宥连部,徙其别部诸落于塞南。又进击侯莫陈部,至大峨谷,置戍而还。迁都水使者,出为晋兵将军、幽州刺史,赐爵山阳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