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字五行属性是“水”,适合生辰八字缺水的孩子起名使用;
渡字笔画有12画,笔画数较适中,名字中可以用和渡笔画相近的字为名字,这样的姓氏+名字的组合更加匀称;
渡字是常用字;
◎ 横过水面:渡船。渡桥。渡河。摆渡。强渡。远渡重洋。
◎ 由此到彼:渡过难关。
◎ 转手,移交:引渡。
◎ 过河的地方:渡口。渡头。
详细字义
◎ 渡 dù
〈动〉
(1) (形声。从水,度声。本义:渡过,过水)
(2) 同本义 [ferry sb. through]
渡,济也。——《说文》。朱骏声曰:“子史皆以度为之。”
度江河,亡维楫。——《汉书·贾谊传》。按,后世分用,渡河不写作“度。”
然后渡扬子江。——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渡仔(渡子。摆渡的人);渡杯(比喻高僧的行踪);渡客(乘船,渡江河的人);夜渡沅江
(4) 通过,由此地、此时移到彼地彼时 [pass]
茅飞渡江洒江郊。——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 又如:渡径(从小路走来)
(6) 引导 [lead]。如:渡引(引导人离俗出家);渡愚蒙(使脱离愚昧)
词性变化
◎ 渡 dù
〈名〉
(1) 摆渡处(常用于地名) [ferry]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 韦应物《滁州西涧》
(2) 渡船 [ferry boat]
火照放下被卷,也蹲下来,等候搭渡。—— 陈残云《香飘四季》
[①][dù]
[《廣韻》徒故切,去暮,定。]
(1)通过江河。
(2)引申为由此地、此时转移到彼地、彼时。
(3)渡口。
(4)引导。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唐朝·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渡口双双飞白鸟,烟袅,芦花深处隐渔歌。—— 宋朝·阎选《定风波·江水沉沉帆影过》
芳草平沙,斜阳远树,无情桃叶江头渡。—— 唐朝·张翥《踏莎行·芳草平沙》
平沙芳草渡头村绿遍去年痕。—— 宋朝·洪咨夔《眼儿媚·平沙芳草渡头村》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 宋朝·刘将孙《踏莎行·闲游》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唐朝·王维《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唐朝·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宋朝·汪藻《春日(一春略无十日晴)》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隋朝·卢思道《从军行(朔方烽火照甘泉)》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唐朝·杜甫《后游(寺忆曾游处)》
【发音】sān shòu dù hé
【解释】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优婆塞戒经 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
【出处】《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
【发音】sān shǐ dù hé
【解释】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出处】汉·蔡邕《月令问答》:“书有转误,三豕渡河之类也。”
【发音】míng xiū zhàn dào,àn dù chén cāng
【解释】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出处】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发音】pǔ dù zhòng shēng
【解释】众生:指人类和各种动物。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本是佛家语;后指救济大众。
【出处】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变能化,无大无不大,无通无不通,普渡众生,号作无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