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进行;教:教育。根据学习的人的不同志趣、资质来进行不同的教育。
《论语 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因材施教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1.老师们在教学中,能够针对每个同学的特点因材施教。
2.李老师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总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3.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同学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4.蒋老师的教学很有特色,不但讲得深入浅出,而且还注意因材施教,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一视同仁没有区别是指教育对象,而不是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有所区别的。
6.学生程度良莠不齐,老师不宜等而观之,宜採用因材施教的方式来教导。
7.走近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8.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须是一个因材施教,公正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的教师。
9.李老师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用同一种模式来塑造学生。
10.小班教学的优点,是让老师更可依据学生的资质能力来因材施教,给学生更多的成长空间。
1,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2,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3,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因材施教具有丰富的现代内涵,它的实施需要贯彻四个方面的原则。因材施教对于教师、家长、学校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材施教是根据个人特点,因势利导有针对性教育孩子,而不是千篇一律搞大众化。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要根据他的自身条件,制定一个能发挥他最大化的方案,让他进步更快一点。
如果一个孩子反应比较慢,就要循序渐进地来,不能一蹴而就。根据每个人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老师们都会发现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情况、接受能力等都是不同的,真心想做好教育的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因材施教,找到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那么,教师怎么才能够做好因材施教呢?小徐老师在常年的教学中有一定的经验,现分享给大家。
常年当老师都知道,每个孩子的脾气性格是不一样,有的乐观向上,自我感觉良好,有的悲观敏感,内在动力不足;有的顺从,有的叛逆等等,而正因为性格脾气不同,因此他们愿意接受的、有效沟通方式也不同,只有找到学生愿意接受的管理教育方式,学生才愿意“亲师,信师”,学习起来才更有效果。
青少年时期,孩子的个人价值感几乎全部来自老师和家长的评价,一些悲观敏感的学生,多数学习成绩不好,常时间被否定,被忽视,被打击等,造成此类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每天像老和尚撞钟一样,学习机械,没有动力,正因此个人学习态度处于迟钝的状态,因此学习也很难有起色。因此,对这类学生一定要鼓励,要帮助孩子“转念”,也就是改变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提高自我期望值,从而提升内心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帮此类孩子“转念”要告诉孩子三个步骤:
一要善于沟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在学习上的困惑,并且在学生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时要告诉此类学生的优点在哪里,帮他树立起相对准确的自我评价。
二要不断给此类学生合适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设计适合此类学生的问题,让他们来回答,不断强化在学习上和积极性和信心。
二要帮此类学生设计一些小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在不断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找到动力,找到自信。同时也要告诉他们,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时的兴起无法迎来长足的进步,只有长期的坚持,持续的努力才能赢得最好的自己。千万不要被一时的成败打败了。
在学校叛逆的学生,大多都对老师有不满,此时,老师不可进一步激化学生对老师的不满,做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不逼着他做他不喜欢的事情,对他像朋友一样的关心和爱护,化解内心的坚冰,同时也给这类学生一些适合的问题,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变学习的旁观者为课堂上的主人公,当老师和学生化干戈为玉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此类学生才会收起锋芒,跟紧老师的步伐向前走。
在我的班上,每年都有叛逆的学生,我从来不拿有色眼镜看他们,反而给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来尊重他们,比如作业没写,我会温和的说:“怎么回事?是不是老师留的作业不适合你?明天你想写什么作业,自己可以决定,明天我期待你精彩的作业。”第一次我说这些,他们会不以为然,第二次我再说这些,他们就会不好意思,第三次他们就会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真的自己寻找一些自己爱做的作业交给我,我会适时的表扬他们,让他们找到存在感,很快他们的心就会被我暖化,认真学习起来。
现在有些孩子为什么学着学着就厌学了,就不想跟了,自暴自弃了?很多人仅看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看到学习在接受能力上和其他同学的差距,如果一味地打击接受能力差的孩子,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而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如果每天只让他们重复简单的学习任务,他们也会厌倦,因此因材施教,才是让学生找到学习动力,找到信心的最有效办法。
每天,我给学生们留的作业是分层次的,第一项作业是基础性的,比如复习这几天课上所学内容,并整理错题集,将今天出现错误的题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第二项作业是拓展性的,留一些拓展性习题给学生们做。
这样一来,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后劲生可以通过复习前面所学的功课,达到知识上的巩固,而不会因为知识的拔高和拓展打压到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当这些接受能力差的同学真正理解了知识,再去做题就会感觉轻松很多,对学习的厌恶之情就会消失,学习的自信心也会慢慢建立起来,所以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老师一定要学会等一等,千万不可拔苗助长。
而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做一些拓展提高性的题来满足自己对学习的挑战,不会被简单重复性的作业搞得了无生趣。
很多初中生,最怕在课堂上回答不上老师的问题而丢脸,因此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尽量不要发难学生,尽量通过启发可以让学生答出来,并给学生以肯定。
例如在语文课上,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我会让他们回答开放性题目,对于基础知识好的学生,我会让他们答知识类题目。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擅长的题目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因材施教,也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作为教师,只有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方式,选择适合学生的沟通和教育方式,选择适合学生的座位和职务等,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和集体的凝聚力,将学习效果发挥到最好。
“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学习能力,认知水平,以及自身人的素质出发,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针对性的教学。发展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扬长避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上课不但要熟悉教材,掌握教学的目的,教学的重点、难点,完成教学的手段等。同时还要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个别差异和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备课、备人,做到具体分析,具体对待。
例如,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的学生子路向他请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个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即去做么?孔子看了子眼,“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一个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去做”。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却恰恰相反。这就是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进行教育指导,因子路逞强好胜,教他做事要三思而行,冉有犹豫不决,鼓励他遇事要果断。这就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的典笵,值得现代教育者学习和借鉴。
因材施教是儒家教学的重要原则,其在中国教育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孔子在提出因材施教时暗含着"中庸"的指向,他对"材"的辨识是他施教的前提,其内容也比较灵活,不具有强烈的思想倾向性。
其作为教学原则被后世儒家学者继承并发扬,求我们的教师在了解和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之后,对症下药,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一,【原文】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
对曰:“好长剑。”
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
子路曰:“学岂益哉也?”
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者不释棰策也,操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孔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二、译文
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
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旳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旳才能。”
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旳能力吗?”
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旳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君王没有遇到敢于进谏旳大臣就会迷失方向,有才能旳人没有能够教会自己旳朋友就会听不到正确旳意见和建议。对性情狂放旳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旳檠。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旳。违背仁德专行恶事旳人,随时要接受国法旳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
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旳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旳过程呢?” 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
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以上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原文及译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谢谢邀请。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根据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教育策略,这就是孔子著名教育理论——因材施教。
现在回到题主的问题,如何对孩子因材施教呢?
我认为对于一个老师而言,“因材施教”包含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指根据学生不同资质釆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学业水平参差不齐,但一般是两头小,中间大,老师的教学设计是争对班上大多数制定,不可能一人一套方案。采取的策略一般是“抓中间,带两头”,所以必须当天布置作业,及时批改,发现问题尽快解决。既要注意大多数人共同存在的问题,又要兼顾到“两头小”的同学,利用自习课和课余时间培优辅困,让优等生能“吃饱”,让学困生学有所得,不至于失去学习的信心。同时不能歧视学困生,他们学习有困难,还应给予更多的帮助、关爱与尊重。另外,班级学生不同,年代不同,也应釆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能一套方法用到底。
二是根据教材特点釆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以语文为例。哪些内容适合老师引导分析,哪些内容适合学生合作探究,哪些适合朗读教学,哪些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学科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对于家长而言,因材施教就是要配合支持老师的工作,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中,了解孩子状况,客观评价,恰当定位,要求不可过高,也不能过低。不能盲目攀比,别的孩子上重点,自己孩子非上重点不可,这是不从实际出发的表现,一定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学校,不能跟风。同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少批评,多鼓励。不能操之过急,要慢慢引导,教育孩子是一个慢长的过程,不能一曝十寒。对于学习较优秀的孩子,更要严格要求,要注重全面发展,广泛涉猎,扩大知识面。不能因为学习好就溺爱,忽视思想教育。
家长应当多陪伴孩子,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及时引导疏解。发现孩子的爱好,支持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干扰孩子的判断。很典型的就是高中分科时学文还是学理,高考填报志愿等,不少家长以过来人的身份和爱的名义,左右了孩子的人生,这也是不因材施教的表现。
希望家长与老师密切配合,因材施教,共筑教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