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易子而教是什么意思

易子而教是什么意思

易子而教
  • 易子而教的读音yì zǐ ér jiào
易子而教的解释

易:交换。交换孩子进行教育。

赞成“易子而教”吗,家庭适合教孩子学习吗?

易子而教在文中表达的教育思想是:将自家的孩子送给别人来教。

译文:

公孙丑说:“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呢?”孟子说:“因为情理上行不通。(父亲)教育(儿子)必然要用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行不通,接着便会动怒。一动怒,就反而伤了感情了。(儿子会说:)‘你用正确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的做法就不正确。’这样,父子之间就伤了感情。

父子之间伤了感情,就坏事了。古时候相互交换儿子进行教育,父子之间不求全责备。相互求全责备,会使父子关系疏远,父子疏远,那就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

易子而教自古以来无人反对,无论皇亲国戚,达官贵人,贫民百姓都是请老师教育自己的后代,即使科技如何发达,也无人可以改变这一传统教学形式。今年的网课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端就已经说明了一切。原因有以下几种:

1.父母对孩子的爱可以战胜一切,甚至压倒理智,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和了解了然于心。血缘关系导致家庭教育缺乏理性众所周知,由于具有先天的亲情与血缘关系,对孩子,父母尤其祖父母往往容易娇惯溺爱,不能很好地严格要求;孩子也会因为觉得是在家里,在自己最亲近的长辈身边,放任自己。所以对于他们的任何无理要求和行为,父母基本都可以妥协,最终取得胜利这样的情形怎么可能教育下自己的子女?

2. 父母的学识程度有限,即使你学富五斗才华横溢,不可能完全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多数父母习惯于老经验老方法,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带来的身心发展的变化。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家长对孩子所遭遇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变化,一筹莫展。而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提高,视野的开阔,兴趣的广泛,这些方面的教育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全部做到,没有任何人可以无所不能,无所不通的。

3.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往,互相影响是健全社会适应生存能力的一个主要渠道,而关在家里孤陋寡闻,井底之蛙,怎么可能胸怀大志,展翅高飞?多数的家长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呢?有些家长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愿望强加于孩子;有些家长在比较与对比中对孩子一味要求与责备。结果,恨铁不成钢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子女,缺乏必要的耐心和细心,结果同样毁了孩子。

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少的 ,父母的行为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可以用自己勤奋努力,渊博精深的才华影响自己的孩子青出于蓝胜于蓝,可以帮助孩子拓展学习,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满足孩子学习的需要。

曾经就有不信任学校教育, 自己辞职教自己孩子的事情发生,结果好像都不尽人意不了了之。孩子学习的黄金时期就那么十几年,切不可盲目自信,把自己的孩子当成试验品,那可得不偿失 ,甚至代价惨痛。师德”与“”家德”并具,才可以造就“生德”。

现在人们都大谈特谈“师德”,唯独不提“家德”与生德”。我们都知道教育是多方面的协作配合。教师具备师德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家长是否具有“家德”呢?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个第一任的角色扮演的怎么样? 当你在孩子丫丫学步的时候就从点滴做起,就如同一件木雕作品的初稿一样神形兼备,那再通过有师德的老师精心打造,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生德”的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将来一定会是一个具有优秀品质,优良习惯的人。

如果一个做家长的没有“家德”,孩子从小接触的就是负能量,没有良好的家风,没有父母的好榜样,那他的起步就已经走歪了。你把这样一个歪歪扭扭的模板交到老师手里,他又能怎么办?小动作不起作用,大动作伤筋动骨,弄不好神形俱毁。这样的学生根本没有“生德”可言,只要将来不危害社会, 不拖累家长就已经不错了。

你会说,教育学生是学校的责任,我就是管好他的衣食住行。这样的说法大错特错,父母的角色永不过期,教师只是过客。负责任有良心的教师遇上能配合理解的家长,他还会尽职尽责,敷衍了事的教师再遇上一个胡搅蛮缠不讲道理的家长,那他就会完全放弃。任职到期他就会离任,而你永远不会卸任,继续一边煎熬着,一边履行着你的职责。

因此,教师有“师德”是必须的,家长有“家德”是应该的,学生有“生德”才是必有的

如何理解孟子“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相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原文: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我是这样理解的:以怒则不正,则父子相夷。所以,孟子说,古者易子而教之。

古人易子而教,怕父子反目。为什么如今那么重视家庭教育?

1.古人易子而教,怕父子反目。

实际上现在父母在家教自己的孩子也是教不好的,不然那些在陪孩子写作业的家长又是心梗又是暴怒的,亲子关系都搞的很紧张,古人的道理现在同样适用的,易子而教,怕父子反目。

2.家庭教育。

从古至今,重视家庭教育都是中国的传统,古人的家庭教育做的一点不比现代家庭差,像颜氏家训、朱子家训都很经典,并且现在的各类育儿书籍其实都能从古代的著作找到渊源,比如我最近正在看的《哺喂孩子的心灵》,讲的认同的理念就让我想起了孟子的“性善论”。但是时代的不同,家训也不能照搬而用,还是要审时度势,取其精华。

易子而教可以取哪些名字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