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辄:就;总是;咎:责备。
唐 韩愈《进学解》:“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动辄得咎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做事往往获罪。
1.生活中我们若是身处动辄得咎的境地,不必过分在乎那些不明真相者的过分责难。
2.这件事情造成的影响很广泛,动辄得咎,我们要小心处理。
3.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4.平时逆来顺受还处处受气,动辄得咎。
5.义子臣下怵动辄得咎,死于非命而几乎束手无策,实在有点生不如死。
6.小明的父母感情不和,常拿小孩当出气筒,因此他经常活在动辄得咎的恐惧中。
7.亲自坐镇中加里曼丹省的帕玛塔的心情也越来越差,手下的官兵动辄得咎,各个小心翼翼。
8.这时再也耍不得孩子脾气了,一举一动更需步步小心,否则在陆逸明面前是动辄得咎的。
9.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10.美国人……都指责……他们的“外交人员”,这实际上就是指责他情报机构。“为什么我们动辄得咎呢?”他们哀叹道。
动辄得咎dòng zhé dé jiù[释义]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辄:就;总是;咎:责备。[语出]唐·韩愈《进学解》:“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 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正音]辄;不能读作“chē”。[辨形]辄不能写作“辙”。[近义] 跋前踬后[用法]含有对指摘者不以为然和对被指摘人同情、辩护的意味。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偏正式。[例句] 对学生的管理要严而有度;不能使学生感到~。望采纳,谢谢~
进退两难,一举一动都受到指责。刚当上御史就被贬到南方边远地区。
浅尝辄止 成语解释: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含贬义。 动辄得咎 成语解释:意思是动不动就受到责备或处分。 浅尝辄止[qiǎn cháng zhé zhǐ] 成语出处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二十四回:“此物非不可尝,苟文人墨客,浅尝辄止,用以悦性陶情,有何不可?” 【举例造句】: 做事情不能浅尝辄止,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 动辄得咎【dòng zhé dé jiù】 成语出处 【典 故】唐朝时期,韩愈学识渊博,被任命监察御史,因反对宦官利用"宫市"敲诈百姓触怒了唐德宗一事被贬,后在唐宪宗时调回京城任吏部员外郎,他又因华州刺史之事被贬为国子监博士,他作《进学解》感慨自己:"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举例造句】:1 即使动辄得咎,我们也应该明确执行我们的本职工作。
2 如果你对人的态度客气一点,就不会经常动辄得咎了。
【拼音】:dòngzhédéjiù 【释义】:辄:即;咎:过失,罪责。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跋前踬后,动辄得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