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述而不作是什么意思

述而不作是什么意思

述而不作
  • 述而不作的读音shù ér bù zuò
  • 述而不作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述而不作的结构偏正式成语
  • 述而不作的年代古代成语
述而不作的解释

只是阐明前人的成说;自己并无创新之见。

述而不作的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述而不作的用法

述而不作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人。

用述而不作造句

1.这是春秋战国时常用的办法,都说述而不作,实在是自我作古。

2.一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有关资料,辑成长篇,述而不作而已。

3.他写文章多述而不作,很少有自己的创见。

4.在一定意义上,“述而不作”成为了其后儒家经典诠释基本的形式特征。 

5.面对西陵我“述而不作”,力求将这一切化为永恒。

6.中国文化讲究述而不作、托古改制,通俗讲就是只解释,不创新,有点改革也要在“古已有之”的大旗下偷偷搞。

7.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8.从此以后,孔仁决定不再写书,所以她曾说她一辈子述而不作

9.圣人述而不作,盖仙君述广成、务光,以陶性灵,以演大道。

10.孔子的述而不作,也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简单说就是承载、开启……

怎样理解“述而不作”?

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将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陈述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相信和爱好古时候的东西(信而好古)。[1]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此成语为易错成语,易理解为只说话不做事。“述而不作”,源自《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既被认为是孔子整理“六经”的编纂原则,也被后世称颂是他一生治学特点的高度概括。    “述而不作”,究竟应作何解?普遍的解释是:“叙述(阐述)而不创作,以相信(尊重)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持此论者,肇始于班固《汉书•儒林传》:“周道既衰,坏于幽、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究观古今篇籍,……于是叙《书》则断《尧典》,称《乐》则法《韶舞》,论《诗》则首《周南》。……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杨伯峻将这句翻译成白话就是:“阐述而不创作,以相信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这个解释大体上是不错的,但要训释完整、准确理解,还需细考“述”与“作”的具体涵义。    “述”,《说文》解释为:“循也。从辵术声”;段注:“循也。述循叠韵。述或叚借术为之。如诗报我不述,本作术是也。古文多叚借遹为之。如书祗遹乃文考。诗遹骏有声。遹追来孝。释言,毛传皆曰。遹,述也是也。孙炎曰。遹古述字。葢古文多以遹为述。故孙云尔。谓今人用述。古人用遹也。凡言古今字者视此。从辵。术声。”同类解释还有刘宝楠《论语正义》:“述是循旧”;引申为阐述旧章经典,如皇侃《论语集解义疏》:“述者,传于旧章也”;朱熹《论语集注》:“述,传旧而已”。当代学界多倾向于引申义,如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作“阐述”,邓球柏《论语通解》则直接采用皇侃的疏解。另外,古籍还有其它释义,如《广韵》解释为“著述”;《正韵》则解释为:“述,修也,缵也,撰也。凡终人之事,纂人之言,皆曰述。”据学者有关考证,“述”字在先秦其他典籍中使用的情况大致是:《礼记•中庸》出现四次,《诗经》一次,《左传》一次,《乐记》三次,《尚书》三次。从先秦其他典籍使用语境中的义项来判断,将“述而不作”之“述”的字义解释为“循”,应是基本可以定谳的。    接着来看“作”字何解。“作”的本义是“起”,即人站起身子来;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初字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为人起身。引申为“兴起”,如《易•乾卦》:“圣人作而万物覩”,《书•尧典》:“平秩东作”。又引申为“振作”,如《书•康诰》:“作新民”。《说文》段注:“作,起也。秦风无衣传曰。作,起也。释言,谷梁传曰。作,为也。鲁颂駉传曰。作,始也。周颂天作传曰。作,生也。其义别而略同。别者所因之文不同。同者其字义一也。有一句中同字而别之者。如小雅作而作诗笺云。上作,起也。下作,为也。”经传注一般解释为“创作”,原意为“新制礼乐”,如皇侃《论语集解义疏》“作者,新制作礼乐也”。    “述”与“作”在古代是专指礼乐而言的。“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大事莫过于纪元前十二世纪末期,周公之‘制礼作乐’”。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是为“天下无道”,孔子的“述而不作”就不难理解了。又《中庸》云:“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孔子无位,自无“作”的资格。《礼记•乐记》云:“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既然“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那就说明能“述而不作”已经很不错了,试想我们今人中有几个能做到“述者之谓明”呢?如果大言不惭地认为自己“作而不述”,好像自己就是天降之圣人,那才是咄咄怪事呢!    后世儒家为了教谕世人及后学,又多将“述而不作”发挥为孔子自谦之辞。如邢昺《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卷七》:“此章记仲尼著述之谦也。‘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老彭,殷贤大夫也。老彭于时但述修先王知道而不自制作,笃信而好古事。孔子言今我亦尔,故云‘比老彭’。犹不敢显言,故云‘窃’。”又如朱熹《论语集注》“作,则创始也。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盖不惟不敢当作者之盛,而亦不敢显然自附于古之贤人。盖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辞之谦也。然当是之时,作者略备。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朱子后面那段话显然是美饰,因为孔子成为圣人是后来的事,而当时老彭是大家公认的古之贤人,孔子自比于老彭,其实就像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是取法高,而不是出辞低。中国古代学者,各自追崇各家各派先贤是普遍现象,几无例外,也无可厚非。而且就经学史的意义而言,孔子成圣的过程还相当漫长曲折且复杂,只是与主题无关,此处就不赘述了。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什么意思?

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将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陈述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相信和爱好古时候的东西(信而好古)。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述而不作的述什么意思?

述而不作的述是口头的意思

圣人述而不作的意思?

是指在讲故事时,尽量做到全面的陈述事实,而不夸大或缩小,不有意隐瞒情节和内容,否则,会在传递信息时误导人们的认知。

请问: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句话的出处,什么意思?

意思是: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随意创作,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事物。

出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释义:孔子说:“只是传承古代优秀文化而不作革命,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殷初的老彭。”

扩展资料

在清代文化艺术领域有这么一个现象,即儒家思想中的:“述而不作”,语出《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主要是指要学者阐述前人的成说,自己并不创新。实则是一种学者对於先贤智慧续承的一种谦逊态度,而清代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很多文人受到了这种影响,喜欢把自己的“创作”标注为“仿古”。

四王作品中很多都题写“仿某某人笔意”,黄山画派的梅清,金陵画派的龚贤,再到令今人认为最有创新性的扬州画派中也随处可见。王原祁在著述的《麓台题画稿》五十二则中,有二十六则是仿黄公望笔意的,仿倪、黄两家的有三则,此外专仿或杂仿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米芾、米友仁、赵令穰、赵孟頫、高克恭、王蒙、倪瓒、吴镇诸家的有一则二则不等。


孔子“述而不作”对儒家有何影响?

历史上曾经几度有人质疑过孔子,批判过孔子。我记忆犹新的是七十年代初“批林批孔“运动。从此,我也对孔子怀有质疑之心,他不配为“万世师表”之称号。可以从他的思想,言论中去细究。最有说服力的也是可以颠覆对孔子尊称的有力证据,就是马王堆的孔子遗言文物出土。暴露了孔子的“庐山真面目”。

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思想深深融入儒家思想之中,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导致了人的创新能力无法得以很好地发掘,培养,禁锢了人的天性,不敢有个人独特见解和思想,抑制了创新思维,难怪中国自古至今,原创能力非常低!古代几千年几乎没有科技史,在社会人文领域也几乎出不了杰作和杰出人才,直至今天,可以说,中国人的科技原创力远远落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不是吗?科技原创发明,中国有多少?

所以,必须摒弃儒家思想的毒害了,不要再迷信崇拜孔子了。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而孟子却说他“作《春秋》”,孔子的做法对中国学术有何影响?

谢谢邀请。

关于孔子"述而不作"的意思不在再赘述。

一,孔子自称"述而不作"。我认为主要三层意思。(一)是对古代圣贤理论的崇拜。(二)是对创新的谨慎态度。(三)是表示自己的谦虚。总之,孔子在观念上把传统视为绝对权威,“述而不作”是孔子对先圣之道的基本态度,在他思想体中居于至为重要的位置。

二,孔子自称“述而不作",而孟子说他作"春秋"并不矛盾。为什么?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的编辑的编年史加以修定,成为儒家的典籍之一,这其中虽然是只"述”,但在孔子对史料的取舍之中,以及用语上已隐进了自已的观点,代表了自己的思想。孔子修定的"六经"《诗》《书》《礼》《乐》《易》同《春秋》一样,在传述的过程中,所贯串的是儒家思想,孔子说"述而不作”,实际上是"以述代作,寓作于述”。所以,孟子说孔子作《春秋》是正确的,也说明亚圣孟子对圣人孔子的崇拜。

三,"述而不作”对后世学术的影响

孔子"述而不作”在后世的学术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述而不作”的经学思维方使经学成为传统学术的主宰,并产生了笺注因袭的传统。

"述而不作”成为后世编史的重要原则,因此才保证了文脉的连续,精神一贯和历史资料的不断积累,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就得益于这一传统。

就今天而言,我们编修《方志》还是以"述而不作”作为重要原则。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什么意思?

阐逋而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述而篇》,选自《论语》第七章。

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只是自谦的说法而已。而且,孔子也并非真的只是述而不作,比方说以“仁”解“礼”就是孔子的创作。他这么说,只是表现出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及历史经验的重视,这也是他做学问的态度。

《述而篇》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述而不作可以取哪些名字
述而不作的近义词
  • 【发音】rén yún yì yún
  • 【解释】云:说。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
  • 【出处】金 蔡松年《槽声同彦高赋》诗:“槽床过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
述而不作的反义词
  • 【发音】bié kāi shēng miàn
  • 【解释】别:另外;开:开辟;开创;生面:新的面目。原指画像经重新绘制;面目一新。后比喻另外开辟一种新局面或创造一种新的风格式样。
  • 【出处】唐 杜甫《丹青引》:“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赵次公注:“凌烟画像颜色已暗,而曹将军重为之画,故云开生面。”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