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突破;引申为尽;通;卷:书籍的册数或篇章。刻苦而认真地学习;翻破了万卷书。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唐 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破万卷动宾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读书破万卷,的确真的有用。
原因:
1.学习掌握知识。
2.开阔广阔视野。
3.文化水平提高。
4.使人精神愉悦。
5.了解社会形态。
6.人生价值体现。
7.积累丰富经验
8.创造尖端人才。
9.社会地位提高。
10.增强综合能力。
11.懂得很多道理。
12.社会价值体现。
13.丰富人民生活。
所以读书破万卷,真的非常有用。
读书破万卷:
破:突破;卷:书籍册数。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强调读书的数量多,超过一万卷。是主谓短语。
读破万卷书:
破:烂,破烂。把一万卷书都读烂了。强调的是看书的次数,遍数多,以至书都被翻破了。是动宾短语。
两者意思差不多,但突出的重点不同。
杜工部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至少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书广博,胸罗万卷,下笔行文,如有神助;
二、治学严谨,精研万遍,如孔夫子“韦编三绝”;
三、深究其理,见微知著,举一即能通万卷之理。
圣人书辞,总称文章,孔子云:述而不作,为何?
第一流的书辞文章都只是对“道”的客观诠释。中国人说的“道”就是自然法则,主要为宇宙运行法则、天人生存法则、道德伦理法则等客观存在的道理。譬如《易经》侧重于演示宇宙法则和天人法则;《道德经》是综合论述宇宙法则、生存法则和道德法则;儒家六经侧重天人生存法则和伦理道德法则。诸如兵家、法家、阴阳家等,他们的书辞文章也是论述某一领域的法则。通天人之道,然后能成天人之事。当然,像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经典,也同样是对天人法则的论述,只不过宗教书辞会加入更多的人文诱导色彩。
中华民族自古是祖先崇拜。自汉武帝开始,封建帝王除了祭天地、祭祖先就是祭孔子。其实祭孔子只是一种思想统治手段,即所谓“道统”。天地无言,在人文领域,孔子成了天道的代言人,并逐渐被神话。
说到这,至于读书破万卷到底读的是什么书,相信已不言自明了。乾隆皇帝修四库全书,大类分为经、史、子、集。汉代开始独尊儒术,朱熹的《四书集注》在很长的时间段内都是科举考试的必读书,而且考题一般都出自儒家四书五经。
先贤早就知道读书不能闭门造车,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知古鉴今,以免重蹈覆辙。孔子作《春秋》实际上就是第一部带有道德褒贬色彩史书,具有劝诫意义。以至于《春秋》三传并列入儒家十三经之内。後世《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都是历代政治家及文人的必读书目。
综上,在中国能称得上文人的,三教经典、历代诸史、黄老百家学说只能算是基础书目。至于天文、地理、医、卜、星、相、兵法、算学等三教九流之学问又属于学科细分,不知凡几。学无止境,道法通天。禀赋平庸的人穷一生精力也无法贯通其中一门学问。
顺便了解一下万卷书的字数,好让大家对万卷书有个概念。以《资治通鉴》为例,共294卷,大约300万字。《二十四史》从三皇五帝到明朝灭亡,约4000万字,有人统计为3213卷。所以每卷书大约10000字,万卷书约有1亿字。
读书破万卷,对寻常人来说确实不易。宋朝皇帝都很重视文人,自己也很好学。据说宋神宗喜欢《资治通鉴》,日理万机之余,坚持每日读1卷。以这种速度,即使风雨无阻,读完万卷书也得近30年。
顺便看看我的书吧~
读书破万卷与下笔如有神之关系是:
1.前提条件。即,“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够下笔如有神。
2.相辅相成。即,相互促进,相互承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