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做事;功:功效。用成倍的力;只收到一半的功效。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
《孟子 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事倍功半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1.掌握好的方法学习时就能够事半功倍,否则将事倍功半。
2.我不知道在别人都是事半功倍的时候你还事倍功半呢。
3.定位是纲,纲举才能目张。定位错误,背道而驰;定位不准,事倍功半;只有定位准确,才能找到最佳突破口,以四两拨千斤,受事半功倍之效。
4.凡会学习者,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凡不得法者,则事倍功半。
5.光下死劲不会推广,只能是事倍功半。
6.可是高投入未必有高回报,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是事倍功半,效果差强人意。
7.错过了学前教育这一关键期则往往事倍功半.
8.如果你坚持老办法,必然会事倍功半。
9.脸三贞九烈的样子,却大多数事倍功半。
10.列出庄家造市的种种骗线,挂一漏万,事倍功半。
一个省力,一个费劲。一个方向明确,直奔主题,一个中心分散,心中无数。确切而言,就是讲求效果。事半,功倍,出力小而效果佳;事倍,功半,出力大而效果差。学习、工作,需要事半功倍,要讲究方法,要有技巧,否则就会只知用劲而不讲方式方法,而失去成功的机会。
从前,沙漠里有个王国,国王从没见过大海。
他听说大海波澜壮阔,还有丰富的鱼类,就想去海边一睹为快。可是去大海路途遥远,这个国家的人从来不知鞋子为何物,要长途跋涉必须光着脚板,国王很担心自己的脚。
他召集大臣商议,商量了一整天才有了一个办法,就是把全国的牛马都宰杀了,把皮革收集起来,切成长条铺路。宰相立即制定了计划,有人负责宰杀,有人负责制皮,有人负责铺路,要把通向大海的道路全部铺上皮革。
然而,这个计划工程量太大,五年过去才铺了一半的路程。国王等不及了,指责宰相工作不力。宰相赶忙回禀说:“陛下,路虽铺了一半,可我们付出了几倍的努力!”国王不满,问其他大臣有无更好的办法。
大臣中有个智者,他站出来说:“宰相以几倍努力才铺了一半路程,此谓事倍功半!”国王追问道:“那依你之见如何?”智者道:“我有一法,可称事半功倍!”国王有了兴趣,催促快讲。
智者说:“用现有的皮革,不用再宰杀牛马。陛下踏着皮革大步前进,再派人将陛下走过的皮革铺到前方,如此即可抵达大海。”国王照准,并重赏智者。
国王按照新的计划出发了,三年以后终于抵达大海。他饱览海景时,偶然想起一个问题,他想知道那些铺路的人是如何行走的,是不是脚都走烂了?他问一个随行大臣,大臣奏报:“那些人都是愚蠢的草民,只在脚上绑着两块皮子走路,着实可笑!”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