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眼里漏出去的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网漏于吞舟之鱼。”
漏网之鱼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用于罪犯。
1.在民兵地毯式的搜捕下,这条漏网之鱼终于被擒获。
2.忙忙似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
3.警方将贩卖军火的走私集团一举成擒,没有一个漏网之鱼。
4.在这次追捕行动中,警方使尽全力,终于使过去的漏网之鱼悉数就逮。
5.高层决定严办所有吃案的失职人员,不许有任何漏网之鱼。
6.它仅供美国政府使用,数月后即被废止,只有极少漏网之鱼流入私人之手。
7.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国家的重拳出击下,漏网之鱼的生存也变得更加艰难。
8.走私牛肉一案可议之处,当然不仅仅是还有多少漏网之鱼,有多少大鱼没有抓住。
9.因为他们很怕自己会遇到敌方追歼漏网之鱼的巡弋小分队。
10.若是真的有漏网之鱼,那便一定是藏身在奇光异彩的湖底,从未浮出过水面的洪水猛兽。
漏网之鱼是成语。漏网之鱼【拼音】:lòu wǎng zhī yú 【解释】:逃脱鱼网的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
【示例】: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 ★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 【近义词】:丧家之犬、亡命之徒、漏网游鱼 【反义词】:网中之鱼 【语法】:作宾语;用于罪犯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襄公打败秦国,俘虏秦将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
晋襄公听信母后冤仇宜解不宜结的教诲,放了三人。大将先轸及阳处父立刻带兵去追赶。
孟明视三人早就跑到了黄河边,跳进打鱼的小船逃走,成为晋国的漏网之鱼。
回答:漏网之鱼是寓言成语。
漏网之鱼是寓言故事,漏网之鱼的意思是逃脱鱼网的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也可以指极个别不符合规律的人或事,漏网之鱼出自《史记·酷吏列传序》。
漏网之鱼讲述了晋襄公打败了秦国,大将阳处父立刻提刀,驾车去追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个人见河边有一只打鱼小船,跳进船里,原来打鱼船是秦国派来接应的,阳处父追到河岸,眼睁睁地瞧着他们远去。于是他们成了“网漏于吞舟之鱼”。
漏网之鱼,汉语成语。意思是逃脱鱼网的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
出处
晋·陆机《五等诸侯论》:"六臣犯其弱纲;七子冲其漏网。"唐·吕向注:"漏网;谓孝景时法网疏宽也。"
成语辨析
【用法】作宾语; 用于罪犯
【近义词】丧家之犬、亡命之徒、漏网游鱼
【相反词】网中之鱼
成语典故
晋襄公打败了秦国。秦国的将军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都被俘了。后来晋襄公听母亲说, 秦国和晋国是亲戚, 冤仇宜解不宜结, 他就放了这三个俘虏。
这时, 晋将先轸一听说国君把秦国的俘虏放走了, 当下三步两步地跑去见晋襄公, 说服他收回成命。
大将阳处父立刻提了刀, 驾车去追。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这三人也怕晋襄公后悔, 派人来追, 就拼命地跑, 他们一直跑到黄河边, 回头一瞧, 果然尘土大起, 有大队人马追来。三个人只是叫苦。正在吃紧时, 却见河边有一只打鱼小船, 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 都跳进船里, 原来打鱼船是秦国派来接应的。阳处父追到河岸, 眼睁睁地瞧着他们远去了。
于是他们成了"网漏于吞舟之鱼"。即: 鱼网疏漏, 可以吞下船的大鱼都被漏掉了。后来, 这句话就演变为"漏网之鱼"。
成语示例
1、"好吧!辛庄,给县大队以毁灭性的打击,林亚夫虽然漏网,但已是惊弓之鸟,漏网之鱼,一厥不振,销声匿迹。
2、他败逃时连想回来带走刘凤兰的机会都没有,急急如丧家之犬,慌慌如漏网之鱼。
现在实行9年义务教育,免费教学。但是还有很多家长不把学生送到学校,成为了漏网之鱼。
漏网之鱼:比喻侥幸逃脱的敌人或罪犯。
一丘之貉:同一个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相同,没有差别(专指坏人)。
初生牛犊:刚生出来的小牛。俗语:‘初生之犊不畏虎。’比喻勇敢大胆,敢作敢为的青年 人。
不舞之鹤:不会起舞的仙鹤,,后以“不舞之鹤”讥笑无能之人,或自谦无能。
瓮中捉鳖:比喻要捕捉的对象无处逃遁,下手即可捉到,很有把握,无法逃脱的人。
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恐见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的人。
丧家之犬:比喻失去靠山,到处乱窜,无处投奔的人。也说丧家之狗。
人中之龙:比喻出类拔萃的人物。
河东狮子:比喻善嫉妒又厉害的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