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不用理解力去使用记忆力而一味死板地背诵书本
叶圣陶《我呼吁》:“你们要招收的决不是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缺乏独立思考和丰富的想象’的学生。”
死记硬背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读书。
死记硬背是对没有理解内容的机械记忆。
这个跟记忆力有关,但是读一遍就记住也太夸张了。
可能那些人记忆力不错,再加上有适合自己的背书方法,速度就快了。背书的话可以分段背,或者抄3遍,效果要比死记硬背还得多。PS:我觉得有些人死记硬背也很厉害,她用一个小时背,背完之后第二天背得特轻松,一个学期了还记着,她说这样也没占脑容量。太厉害了!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应该把题主调来当老师,不行,档次太低,题主可以当教育专家,来指导老师。
什么样的记忆方式最有效?背诵——理解——再背诵。
以语文的诗歌教学为例:
第一次的背诵,学生肯定不完全理解诗歌的含义,但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人人都懂,这只是学生对诗歌的初始理解,学生对自己不解之处也十分清楚 ,老师讲解时,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答疑之后,理解加深,再去背诵,效果更佳。因为,这是一个完整的记忆程序:初始记忆——理解记忆——强化记忆。
背诵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提到古代的学者,智者,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介绍: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比如三国里的张松,其实,真正的过目不忘是没有的,只是训练出了超强的记忆能力而已。除去天赋因素之外,过去私塾式教育,能普遍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那种倒背如流式的“魔鬼”学习方式,让学生们饱读诗书,张口成诵,出口成章,大家迭出。
背诵与理解相辅相成,并不对立。
只让背诵,不讲内容的老师,恕我眼界狭窄,没见过。因为,即使老师再笨,也可以用教学参考书照本宣科地讲解内容的。
靠死记硬背来学语文是一种错误的方法,也是一种笨方法。我不否定记忆的重要性,事实上记忆对于语文的学习确实也非常重要,但是从小让孩子死记硬背学语文,绝对不是一个好方式。
很多孩子根本坚持不下来,或者根本记不下来。你一味地求一个结果,让孩子反复背诵,到头来孩子对语文的乐趣全无,谈何有语文的能力?
而且,如果学习语文能用“死记硬背”简单解决的话,那么人人都可以当好老师了,有可能是吗?
从死记硬背中的“死”和“硬”,我们就感觉到这是非常费力的学习方式。这种强记的方式,仅仅把人脑当成了存储器,而不是一个能够消化处理信息的系统。
没有哪个学霸是“死记硬背”的,所以这种方式本身就不是高端的学习方式。
“死记硬背”意味着你要接受你不能理解的知识,甚至是你完全不认可的知识。一个强大的大脑很讲究逻辑,“死记硬背”多了,我们就习惯了没有逻辑的知识,最后导致自己缺乏逻辑性。
高级的思维能力是分析、综合、创造。这些都是跟“死记硬背”不同的学习路线,习惯“接受”的学生,也就失去了锻炼高级思维的机会。
再次声明:我不是反对记忆,也不否认记忆的重要性。但是我反对“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语文除了记忆和背诵,还需要学习价值观,学习逻辑思维。
语文需要大量的输入才能输出,而输入的最好方式是:可理解输入。
很多孩子小的时候背下几百首唐诗,但是如果不理解,也不用的话,那么过几年就会忘得差不多了。
所以语文的学习,还需要多运用。要想让孩子能够灵活运用语言,则需要练习表达,特别是个性化的表达。
综合以上:语文需要理解、记忆、口头表达、写作等等结合一起来学习,并且要注意度的把握。记忆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