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有功劳的人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庶百姓知陛下宽仁大度,纳谏容流,而保护有功之臣。是一举两得之意,愿陛下准臣施行。”
有功之臣作主语、宾语;指有功劳。
明朝中后期的内阁首辅地位相当重要,是内臣第一人,角色相当于内阁总理。特别是在皇帝不作为或乱作为的情况下,对天下一统、皇室稳定,内阁首辅 会起到中枢作用。由于各个首辅所处环境和背景不一样,他们的历史地位和功过可以区分两种情况,做一简单类比。
第一种,侧重于国家天下利益,这五人的按功绩大小排序为:
一、张居正(1525——1582),公元1572年至1582年在万历朝中担任首辅。他上书万历皇帝,从省议论、振纪纲、重沼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措施,得到皇帝支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实行“考成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层层实行考核,把皇帝谕旨和中央政府的任务逐级下达,进行阶段性考核,完成任务兑现俸禄,晋升奖励,完不成任务罚俸禄、降职位。 从而确保朝廷政令畅通,有利于吏治严明。二是 清丈土地,确保国家利益。明朝中期开始,皇室、贵族、勋戚阶层侵吞土地等资源现象十分严重,把大量土地都划分在私人名下,逃避税赋。张居正改革重要一环就是清丈田地,取消不合理特权,确保了朝廷财力。三是实行“一条鞭法”,就是改变以前按户、按人征收赋税的办法,按实际占有的 土地征收,使税赋合理,调动了广大底层人士的生产积极性。所以说张居正是站在国家天下的大局,履行首辅职责, 出发点是整个国家,兼顾皇家利益。
二、高拱(1513——1578),公元1571年至1572年在隆庆朝中任首辅。高拱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关心天下大局,因而与朝廷的高层官吏和处于重要地位的太监经常产生矛盾,仕途起伏较大。但他不计个人利害得失,毕生追求国家天下和朝廷利益,即使退位以后,也未放弃。
三、徐阶(1503——1583),公元1562年至1568年,分别在嘉靖、隆庆朝中做内阁首辅。徐阶在严嵩专权时代不得志,勤勉为政,好写青词,受到嘉靖皇帝重用。继任首辅以后主要还是迎合嘉靖皇帝,由于环境所限,在天下治理方面政绩平平。
四、李春芳(1511——1584),公元1568年至1571年,在隆庆朝中担任首辅。李春芳是一名青词高手,辅佐徐阶期间得到提拔,注重维护皇室利益,在治理天下、朝廷大局方面比较平庸,遭到批评后急流勇退。
五、严嵩(1480——1566),公元1548年至1563年,在嘉靖朝中任内阁首辅。严嵩被称为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奸臣之一,一生败笔颇多,饱受后人诟病。他是典型的利己主义代表,他一心迎合皇帝需求,没有是非原则,不考虑国家天下利益。在保障皇权充分运行的前提下,使一己之私利达到最大化。他利欲熏心,满足于物质利益和个人享受,很少考虑国家天下大局和底层老百姓的利益。在个人价值判断中,他深信只有侍奉好皇室,才能满足自己的一切,才能使自己的仕途免遭灾难,因此,在投机钻营的氛围里,严嵩父子表现得炉火纯青,成为反面典范。
第二种,侧重于皇室利益,把上述五人颠倒次序排列,就是他们五人在维护皇室利益上的价值观排序。
和珅虽然是大贪官,可以说是有功之臣
你好,蔺相如(lingxiangru)廉颇(lianpo)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火炉中,几乎所有曾经助燃的煤炭,都会变成阻燃的灰烬,都逃脱不了被清除的宿命。团队中,几乎所有功臣,都会变成既得利益者,他们都要得到越多越好的回报,因此必须清除出去,才能使团队继续前进。这不是讲不讲义气讲不讲情面的道德问题,而是决定团队生死存亡的政治问题。
宋代以前,官吏的工资一般是以禄米、田地、布匹、绢、丝绸、佣人补贴、粮食补贴、柴火补贴等实物,北宋开始给铜钱,多少贯,其他实物照旧。
唐朝以后的官,多称为几品几品,而两汉魏晋的官,多称为“万石”“两千石”、“六百石”等,
比如丞相、三公是秩万石,郡守秩两千石,还有上中下之分,县令是秩六百石,也有上中下之分。
为什么这样?因为大米的多寡就是他们的工资,当时没有品级之分,只看你的俸禄,衣服颜色的分别,
两汉以后,魏晋时代也是这样,到了魏晋以后,特别是隋唐,就出现品级制度了,就开始用几品官来称呼了。
朱元璋
人们常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来评论汉高祖刘邦诛杀开国功臣,但是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相比,刘邦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在汉初的开国功臣中,刘邦也只是杀了韩信、彭越、英布等有限的几位,其余的重臣比如陈平、萧何、曹参、周勃等都得以善终。后来,吕氏被诛,汉文帝得以继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批开国功臣的支持。但是明朝的开国功臣除了极有限的几位外,基本上都被朱元璋屠杀殆尽,仅因为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受牵连的就多达四万余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经这样评价朱元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那么多开国功臣呢?
胡惟庸之死
有人认为朱元璋杀功臣是为了加强皇权。明初继承前制,设立丞相一职,负责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宰相既可以说是皇帝的得力助手,也可以说是皇帝独揽国家大权的最大障碍。朱元璋历经千辛万苦,才荡平群雄,覆灭元朝,皇位得来不易,因此他很难容忍别人跟他分享权力。经过史家的考证,胡惟庸的诸多罪状都是子虚乌有。也有人说杀功臣是朱元璋的性格使然。朱元璋天性多疑,有一次他在巡视中都凤阳的修建情况时,发生了“压镇事件”,本来朱元璋是下令将工匠全部处死,后来在工部尚书的劝说下,大部分人得以幸免。有人分析,朱元璋的这种性格与他的自卑心理有关。
蓝玉
我认为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后世之君铺路,以保证大明王朝能够千秋万代。朱元璋起兵之初虽然很年轻,但是等到他登上皇位时已经40岁了,因此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满朝的骄兵悍将,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将他们全部清除。朱元璋屠戮功臣曾经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太子朱标也曾提出抗议。对此,朱元璋故意让太子拿起一条放在地上的棘杖,太子面有难色,朱元璋说,棘杖上有刺你不敢拿,现在我帮你把刺都去掉了,不好吗?太子朱标病逝后,皇太孙朱允炆更加文弱,朱元璋担心他控制不了局面,于是借蓝玉案再次屠戮功臣。蓝玉被杀的罪名是谋反,其实蓝玉并无谋反之事,后来清朝在修《明史》时还将蓝玉放在了功臣传中,并没有提到他谋反之事。
参考文献
1. 刘江华著:《王朝死劫 中国历代王朝盛衰兴亡周期率》
2. 张廷玉:《明史》
3. 季士家著:《朱元璋》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桂强
个人简介:桂强,季我努学社记者团团长。曾参与学社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国外有关中国抗日战争史料整理与研究之一:李顿调查团档案翻译与研究》。
按照“知乎”的惯例,我们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刘邦是不是杀了有功之臣,到底杀了多少?其实,在西汉开国之后,刘邦杀的那些人基本上没有一个是他的起家的班底,韩信、英布、彭越等等,对于刘邦来说,更多的类似于合伙人而不是手下,而作为帝王来说,同患难易,共富贵难,这些合伙人在心态上跟刘邦其实是平等的,所以刘邦对于这些人在战争年代肯定是加以笼络,但是一旦到了和平年代,就很难驾驭了,最终的结果自然就是除掉了事。而刘邦真正的起家的班底,萧何、周勃、灌婴、樊哙、夏侯婴等人这都是平平安安活到老的,这就是合伙人和手下的区别。
第二个问题,刘邦的遗嘱对于刘姓江山的延续问题。所谓“非刘不得为王,非功不得为侯”,对于刚刚经历东周末年到西汉开国的剧烈变化的人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周朝大封同姓诸侯,秦则郡县天下,看起来在当时都是符合历史的,但是时代是变化的,制度也是不可能一直一成不变的,“上乎不法先王之法,为其不可得而法也”,秦朝的人都懂的道理,汉朝的人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刘邦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可以大封异姓诸侯王,但是一旦汉朝建立之后,立即开始着手剪除这些异姓王,而开始分封同姓诸侯王。但是天下毕竟已经不可能回到周朝去了,所以刘邦适时根据形势,采取了郡国并列的制度,这才是真正的能够让汉朝延续的原因,而不是刘邦的遗嘱。再说了,“非刘不得为王”在刘邦死后就被吕后废除了,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施。
范蠡: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
西施,姓施,名夷光,春秋时期越国人,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天生丽质。当时越国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释放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大夫文种献灭吴九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计。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乱吴宫,以霸越。在吴越之争硝烟散尽之后,美女西施的结局,后世有各种各样的传说。
被范蠡带走这种说法较为风行,典籍中有记载。东汉人所写的《越绝书》中记述:“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勾践灭了吴国,在大摆庆功酒的那天夜里,功劳很大的范蠡,悄悄地带了西施,偷偷出齐门,坐上小木船,穿过护城河,转了一个圈子,直向太湖而去。他们到了太湖北边的五里湖边,见这里风景优美,山明水秀,就搭了几间草房子,隐姓埋名住了下来。期间文种被杀,范蠡为了保住性命曾三迁他地。
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勠力耕作,兼营副业(捕渔、晒盐),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范蠡后来至宋国陶邑(今菏泽定陶区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宋国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
苏东坡曾经写道:“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在山东肥城陶山,据说有范蠡和西施墓。汉史学家司马迁: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名垂后世,臣主若此, 欲毋显得乎 ?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以刘备的为人,他是最不容易打下天下的。因为刘备的情商太高了,情商太商的人,脸皮可能够厚,但心不够黑。三国里面既脸皮厚又心黑的人,是曹操。刘备只占了一样。
按刘备的性格,既使他打下了天下,他也不会铲除功臣,你想一想,他肯定报关羽私仇而违反东联孙吴、北抗曹操的战略决策,这种义气古之帝王少之又少。所以他打下了天下,只会与功臣们共享天下,吃香的,喝辣的。当然刘备也不是傻子,他不会让功臣们居功自傲,或一方坐大,而会采取权术制衡他们,让他们少犯错误,不起谋逆之心。
从每个人与刘备的关系分析,刘备得重用诸葛亮当总理呢,没了诸葛亮他用谁去,所以他不会去害诸葛亮。关羽、张飞就更别说了,三人的情义,比亲兄弟还亲,拆不散,打不烂。只会关系越来越好,断不会起加害之心。赵云呢,是刘备最信任的人,把家属都交给他了,而且赵云还救过两次太子,形同四弟。黄忠年迈,能不能活到那个时侯还两说,既便长寿,也不会有危害了。唯一令刘备担忧的是马超,马超是个坑爹的主,曾经也是一方诸侯,地位甚至比刘备还高,而且武艺高强,动不动跟刘备玄德相称,一般人还真镇不住他。所以如果他实在不象话的话,没准让刘备动了杀机。但马超投刘备后,在关羽、张飞的威慑下,也很识时务。估计不会犯下不该犯的错误。令刘备也无从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