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侍奉。旧指选择明主,为他办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择主而事作谓语;指择业。
中国人自古虽然有“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的说法,但更多的是强调“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是从小接受的普遍的教育,是古代统治阶级宣扬的价值观。而“良禽择木而栖”的说法,一般都是用在特定的场合。往往是在乱世之中,群雄争霸的环境下用得比较多。还有用得比较多的就是在劝降,分化瓦解对方人员时的说辞。
中国自古统治阶级,只要其政权稍稍稳定。就会向民众宣扬忠君思想。提倡“三纲五常”,认为是与天理划等号,是理所当然、永恒不变的,成为社会生活秩序的基本法则。提倡为了君主可以“舍身取义”。所谓“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宣扬从一而终的思想,至死不吃敌人的饭食,不为敌人服务。
古代的一些忠臣,从小就接受这种教育,认为是理所当然。如果背叛原来的君主,他们认为就和妇女改嫁一样,是很不光彩的。他们宁可自己身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追求的是身后的名声,而不愿意,为了求生而获得"贰臣"的恶名。清朝政府在政权稳定后,专门编了一部《贰臣传》,把投降过来的洪承畴等人也列入。也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忠君的思想。
古代统治阶级宣扬"忠君",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所谓的“愚忠”,忠于皇帝个人并不可取,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也正是由于出现过那么多的忠臣义士,推动了历史进步,形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文明一直延续到今天。
(图片取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