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复句式;作状语;含贬义。
若说这句话是强调愚的那一虑,便是旨在告诫人们要勤于思考,多思考,即便是愚钝的人,也有能成功的时候。
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重点,可能并未旨在强调愚者那一虑,而是借智者的失和愚者的得,强调一种“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思考方式。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句话,出自《史记》,直接翻译,大概的意思就是,即便一个人再聪明,他的千百次思考中,亦会有失算的时候;而即便一个人再愚笨,若是多多思考,也能有获得收获的时候。
通过对该句话字面意义上的理解,往往可以总结出多种表面含义。
1、愚笨的人,只要勤奋,亦能有所得,旨在强调“勤奋思考”。从“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可看出,即便一个人天生愚钝,但是只要勤奋思考,亦能在思考中有所得。
2、不要过于自信,万事都有意外,旨在强调“谨慎与谦虚”。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中可以看出,即便是充满智慧的智者,亦有失算的时候,所以不可能盲目自信,万事都可能会有意外。
3、不可盲目迷信权威。同时,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中,我们亦能看出,即便是智者,也会有失算的时候,所以,不能盲目迷信权威,要保有自己的思考。
4、不可小看平庸之辈。最后,从“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亦可看出对愚者之肯定,即便天生愚笨,只要勤奋,依旧可以笨鸟先飞,所以,不能小看勤于思考的平庸之辈。
单个分析,“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句话,我们能得到上述相对浅显的启发,但是如果从整体上分析这句话,我们亦能总结该句话揭示的一个抽象规律,即看问题不能僵化,要一分为二看问题。
所谓的一分为二,具体体现在三处对比。
第一处对此:智者与愚者的对比
充满智慧之公认的智者,也会有失算的时候,而天生愚笨的愚者,多多思考,也能获得收获。这智慧与愚者的对比,便是在告诉我们,不要从聪明和愚蠢这个单一的评价去看待一个人的思考有没有价值,更不能因为一个人属于公认的愚者,就否定这个人所有的思考。说的简单一些,就是判断一件事情不可绝对化,要一分为二看问题,切忌偏执。
第二处对比:智者之失
老谋深算的智者,也有其眼界所达不到的地方,即便是决胜千里的超级大谋士,也不可能次次思虑都能解决问题,都能击中要害。智者,有时候和“得失”,并非因果关系。所以,此处旨在告诫人们,要将智者之谋,与谋略之得失分开,客观看待问题,不可迷信权威。
第三处对比:愚者之得
和智者之失类似,即便一个人天生愚钝,勤于思考也能有所得。“愚”和“得失”,亦不是因果关系。看待问题亦当客观,不能因先入为主的成见而蒙蔽了双眼,继而错过了“平庸之地”里的好风光。
综上所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句话旨在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要一分为二看问题。
同时,要理解其深刻含义,需先理解《史记》里的这句话: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这句话便是说。一个聪明的智者,会权衡利弊,在对自己有利的环境下,能够看到不利的一面,继而未雨绸缪,于是这样的智者,做事总是比较顺利;同时,在不利的条件下,这位智者会去思考一些有利的因素,继而帮助自己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更快发觉藏在“危机”中的“生机”,最终走出困局。
可见,“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并未在强调愚者之虑,而是以愚者之千虑所得和智者之千虑所失,来表明事物具有两面性,旨在告诫人们要一分为二看问题。也就是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是在告诉我们一种思考方式,即以“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往往能够让人在有利的环境下保持警惕,在不利的环境下找到生机,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处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