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三月不知肉味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生活或比喻句等。
《论语·述而》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三个月吃肉都不知道肉的美味,并说:“想不到创作的音乐竞达到这么高的水平。”《韶》乐,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孔子认为,《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尽善尽美。相传歌颂周武王的乐舞为《武》乐。孔子认为,《武》乐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尽美不尽善。美指形式美,善指内容善。《韶》乐形式美、内容善,因此孔子听它入了迷,都忘了肉的味道。听音乐是精神享受,吃肉是物质享受,孔子听音乐而忘了肉味,孔子听韶乐,喜爱之极,说:“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一句夸张的话。
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收学费,收的就是肉干(束修)。
但他听了美妙无比的韶乐之后,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联翩;也可能就是发呆,什么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孔夫子,真赤子之心也!
三月不知肉味是出自于《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朱熹集注:“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三月不知肉味,是形容一个人专心致志到执迷的程度,连吃饭的味道都不知道了。
三月不知肉味,形容一种精神,一种动力。世界需要有这种锲而不舍、废寝忘食的人,对科学公关,人类发展都有益处。
但是现在也有时用来形容清贫,好几个月没有吃上肉了。
具体指什么美食能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呢?其实孔子指的是《韶》乐,所谓《韶》乐,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孔子认为《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尽善尽美。相传歌颂周武王的乐舞为《武》乐。孔子认为,《武》乐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尽美不尽善。美指形式美,善指内容善。《韶》乐形式美、内容善,因此孔子听它入了迷,都忘了肉的味道。听音乐是精神享受,吃肉是物质享受,孔子听音乐而忘了肉味。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年轻的孔丘在季府赶车,曾偷偷去季府乐师师襄子那里去学琴,也能练几曲。后来师襄子得罪了季武子被赶出季府,在外沿街乞讨与卖艺。孔子在街头遇到落魄的琴师,诉说他当年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出处】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述而》【解释】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生活或比喻句等
三月不知肉味表面意思是,三个月吃肉不觉得有味道,多用来比喻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而忽视了其他的事情。这里的三个月也是一个借代,可以理解为几个月甚至是更长的时间,用来形容家境贫寒,几个月没有吃过肉。
三月不知肉味出自《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用三月不知肉味来形容《韶》乐的美妙,极为传神。
在后世的各种文学书籍中,三月不知肉味出现的频率也是非常高的,多用来形容对书本、精彩事物的赞美,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或者是对于穷苦人民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