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多次;鲜:新奇。多次见到就不觉得新奇了。也作“数(shuò;屡次)见不鲜。”
鲁迅《而已集 略谈香港》:“第二条是‘搜身’的纠葛,在香港屡见不鲜。”
屡见不鲜复句式;作谓语、定语;指多次见到,并不新奇。
1.在日常生活中,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屡见不鲜。在公共汽车上,我们常常看见大哥哥、大姐姐主动让座的场面在假日,也有许多人到孤寡老人家,帮他们搞卫生做家务……
2.其中暴露的政府有关部门的“后知后觉”,企业监督自律的空置,行业规章制度的失效等屡见不鲜。
3.同样,我们更不能因为矿难频发、“封口费”屡见不鲜,就放松了治理或见怪不怪起来。
4.因为尽管国人在历史上即有不偏不倚崇尚中庸之道的传统,后世之人也常言看待人物和事物应该一分为二,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引发严重后果的事例却又屡见不鲜。
5.这种强庄股效应在深市可谓屡见不鲜,如云南铜业、牡石化和甬中元等纷纷位居涨幅榜前列。
6.在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自相残杀,互相倾轧的事情,屡见不鲜。
7.调查发现,由于系统网络不畅,重复划款现象屡见不鲜新快报讯。
8.廉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也是振兴一个民族的关键所在,可是一个个的反例却屡见不鲜。
9.安徽美林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海波称,类似帮助办理信用卡、信用卡套现的案例屡见不鲜,只要套现额度超过一定界限,就构成犯罪。
10.在封建社会,官场斗争极为复杂,兔死狗烹的事例屡见不鲜,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功名成就之时,激流勇退归隐山林。
释义
原作数(shuò)见不鲜。《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一岁中往来过他客,率不过再三过,数见不鲜,无久慁(hùn)公为也。” 原意是常到别人家去就无新鲜的酒食供应了。后用以形容事物看见过多次,就不会觉得新奇。
屡见不鲜:屡:多次;鲜:新鲜,新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造句:在个人生涯中,一个人在相同行业里调换工作两次或者三次,这是屡见不鲜的事情。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造句:这样的例子在服务行业数见不鲜。
屡见不鲜的鲜指的是新鲜,新奇。
这是两个成语,都没有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