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客观事物;求:研究。是:事物内部的规律性。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东汉 班固《汉书 河间献王刘德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紧缩式;作定语、补语、状语;含褒义。
1.做商业广告也应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夸大其词,诱骗顾客。
2.我党的原则中有一条是"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
3.老师批评学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
4.文艺批评要实事求是,不能扣大帽子。
5.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
6.这种虚假、浮夸的作风,和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格格不入的。
7.改正错误不应矫枉过正,要实事求是。
8.对成绩和缺点的估计要实事求是,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
9.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地补偏救弊,这也是实事求是嘛。
10.我们写文章应当实事求是,有啥说啥,不能言之无物,空话连篇。
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
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说实话,着力解决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问题。说实话,既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要求,也是办实事、求实效的前提。办实事,就是要着力解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问题。
实事:客观事物;求:研究。是:事物内部的规律性。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做事情要以当下真实的事去做,不可以弄虚作假,欺骗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包括宣传自己的产品,要以实事求是的说,是什么样的结果就是怎么样的结果,夸大其词,就是一种欺骗,现实生活中,夸大其词欺骗消费者屡见不鲜!
实事求是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shíshìqiúshì,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在句中一般作定语、补语、状语;含褒义。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说话办事做学问。
补充说明: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毛泽东认为,"是"就是事物的规律,"求是"就是认真追求、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工作的向导。毛泽东还解释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要找"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这个"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
先把毛主席的“实事求是”读一遍,再好好听大家的理解,以提升实事求是的能力。
毛爷爷说→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毛泽东基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践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虚怀观是”
“遇事虚怀观一是”,即“虚怀观是”。毛泽东认为“遇事”就是对所有时候、所有场合的所有事,都要实事求是。“遇事”就是排除任何选择性的实事求是。“遇事虚怀观一是”,难就难在“遇事”这两个字上;中心在“虚怀”,即本来无一物的自然状态的胸怀。
如果胸中只有本本,一切从这个本本出发,而不是从实际出发,那就不是虚怀的状态,而是教条主义的状态。如果胸中只有领导,一切从领导的意图出发,而不是从实际出发,那也不是虚怀的状态,而是唯上是从的状态。虚怀是谦虚的状态,而不是骄傲自满的状态。毛泽东认为,谦虚等于尊重实际,骄傲自满就会脱离实际。1944年,抗战胜利快要到来,毛泽东多次提出防止骄傲,要求“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骄傲就会看不到实际,就求不到“是”,就会失败,这对任何人都不例外。
“和气察是”
和气,就是民主,就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如果不民主,对人不尊重、不平等,骄气待人,盛气凌人,人家就不能交心、讲真话,你就听不到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就求不到那个“是”。
民主决策既是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避免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保证决策正确的重要途径。1942年12月底,毛泽东接见八路军新四军干部,当他听到陕甘宁边区有老百姓给一个分区司令员提了意见,就高兴地说:这是天大的好事!那个老百姓很有觉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是老百姓受官府的气,受当兵的欺负,他们敢怒而不敢言。现在他敢向我们一个分区司令员提意见,敢批评这位“长官”,你们看这有多么好!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变化!
毛泽东反对独断专行,强调提倡民主作风。1944年12月15日,他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讲话:“我们工作作风中的一项极大的毛病,就是有些工作人员习惯于独断专行,而不善于启发人们的批评讨论,不善于运用民主作风。”“各级领导人员,有责任听别人的话。实行两条原则:(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二)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去偏归是”
去偏归是,是毛泽东1941年夏秋为解决边区财政经济困难提出来的。当时朱德、任弼时以及西北局的一些负责人主张采取整理税收和发展生产的办法解决困难。林伯渠、谢觉哉等主张把基点放在节约和拖欠党政军的经费上。毛泽东下大力气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同林伯渠、谢觉哉多次书信来往交换意见。8月5日,毛泽东致谢觉哉的信中说:“事情确需多交换意见,多谈多吹,才能周通,否则极易偏于一面。……各去所偏,就会归于一是。”
毛泽东认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方法上都是偏于一面,都有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特点。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两者都是主观主义,是从不同的两极发生的东西。”“他们都是只看到片面,没有看到全面。如果不注意,如果不知道这种片面性的缺点,并且力求改正,那就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
“去伪存真”
毛泽东历来反对不诚实和弄虚作假的做法,重视求真求实、理论联系实际。1938年8月2日,他对抗大学员讲话,谈到“老老实实”问题。他说:世界上事情都是老老实实的,所以要讲究老实,有多少讲多少。既反对自大,认为自己盖世无双,又反对自卑,把自己看得太渺小。
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讲话中几次讲到讲真话、做实事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去伪存真、实事求是的问题。1945年4月24日,他在七大口头政治报告中讲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要讲真话”。他说:“就是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偷就是偷东西,装就是装样子,‘猪鼻子里插葱——装象’,吹就是吹牛皮。”毛泽东认为,讲真话“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党的作风就可以更切实了。我们一定要老老实实”。
“眼睛向下”
毛泽东一生重视到群众中、到社会基层去调查研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在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个县作过系统的社会调查。土地革命时期,他先后作过永新、宁冈、寻乌、兴国四个地方的社会调查,并写出了《反对本本主义》。
实事求是毛泽东主席倡导的共产党人理念的基夲原则,是毛泽东思想心核心。
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毛泽东认为,"是"就是事物的规律,"求是"就是认真追求、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工作的向导。毛泽东还解释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一词,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
这原本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 表达思想: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