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字五行属性是“木”,适合生辰八字缺木的孩子起名使用;
谏字笔画有11画,笔画数较适中,名字中可以用和谏笔画相近的字为名字,这样的姓氏+名字的组合更加匀称;
● 谏
(諫)
jiàn ㄐㄧㄢˋ
◎ 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谏劝。进谏。谏阻。兵谏。从谏如流。
详细字义
◎ 谏
諫 jiàn
〈动〉
(1) (形声。从言,柬声。本义:直言规劝)
(2) 同本义 [admonish;remonstrate]
谏,证也。——《说文》
谏者,正也。——《楚辞·七谏序》
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周礼·司谏》注
掌谏五恶。——《周礼·保氏》。注:“以礼义正之。”
三谏不从。——《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
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左传·僖公二年》
保氏常谏王恶。——《周礼·地官》
大臣强谏。——《战国策·赵策》
扶苏以数谏。——《史记·陈涉世家》
忠谏之路。——诸葛亮《出师表》
不为拒谏。——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谏阻纳质(指周瑜直言规劝阻止孙权以其子给曹操为人质);谏鼓(朝廷设置供人民进谏时击用的鼓。又名“朝鼓”)
(4) 匡正;挽回 [rectify;correct;retrieve;redeem]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潜《归去来兮辞》
(5) 通“间”。离间 [sow seeds of discord]
郭开受谏, 李牧就诛。—— 唐· 皮日休《忧赋》
词性变化
◎ 谏
諫 jiàn
〈名〉
(1) 谏官[imperial censors]
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杜甫《晚出左掖》
(2) 又如:谏垣(谏官的衙署;指朝中大臣及幕僚百官);谏草(谏官的奏稿);谏院(谏官的衙署);谏议大夫(古官名。简称“谏议”。掌管谏诤及议论)
(3) 通“间”。间谍 [spy]
设谏以纲独为,举错以观奸动。——《韩非子·八经》
(4) 姓
[①][jiàn]
[《廣韻》古晏切,去諫,見。]
“譋1”的被通假字。“谏1”的繁体字。
(1)谏诤,规劝。
(2)指向天子进谏之官。
(3)匡正;挽回。
(4)通“間”。间谍。
(5)通“間”。离间。
(6)姓。汉有谏忠。见《通志·氏族四》引汉应劭《风俗通》。
【发音】fàn yán gǎn jiàn
【解释】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谏:以直言规劝。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
【出处】唐·刘蕡《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臣诚不佞,有匡国致君之术,无位而不得行;有犯颜敢谏之心,无路而不得达。”
【发音】fàn yán jí jiàn
【解释】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极谏:以直言规劝(常用下对上)。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
【发音】fàn yán zhí jiàn
【解释】敢于冒犯尊长或皇上的威严而极力相劝。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
【发音】fàn yán kǔ jiàn
【解释】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当面直言规劝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今日公瑾怒责公覆,我等皆是他部下,不敢犯颜苦谏;先生是客,何故袖手旁观,不发一语?”
郭谏臣(1524—1580, 子忠, 明苏州府长洲人),号方泉,更号鲲溟。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袁州司理。严世蕃在家乡分宜贪得无厌,往往假督抚之势强行索取,谏臣不阿不惧以处之。后内迁吏部主事。隆庆初屡陈时政,多所持正。官终江西参政。所作诗婉约清雅,有《郭鲲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