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字五行属性是“水”,适合生辰八字缺水的孩子起名使用;
洞字笔画有9画,笔画数较适中,名字中可以用和洞笔画相近的字为名字,这样的姓氏+名字的组合更加匀称;
洞字不是常用字;
◎ 窟窿,深穴,孔:洞穴。山洞。洞箫。空洞。漏洞。洞府。洞天。
◎ 打洞,打成洞(穿透):一狼洞其中。
◎ 透彻地,清楚地:洞悉。洞穿。
◎ 说数字时用来代替零。
详细字义
◎ 洞 dòng
〈形〉
(1) (形声。从水,同声。本义:水流急)
(2) 同本义 [rapid]
洞,疾流也。——《说文》
(3) 幽深 [deep and serene]。如:洞虚(深幽)
(4) 广阔 [broad]。如:洞庭(广阔的庭院;又指湖名)
(5) 深 [deep]。如:洞壑(深谷);洞豁(深广);洞井(深洞)
(6) 清澈 [clear]。如:洞观(清澈见底);洞朗(清彻明亮);洞光(透明通亮)
(7) 透彻 [thoroughly]。如:洞溢(透彻,详赡);洞视(透视,看得清楚);洞彻(洞澈。清澈;了解透彻)
词性变化
◎ 洞 dòng
〈名〉
(1) 窟窿;孔穴 [hole]
心气内洞。——《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注:“洞,谓中空也。”
港洞坑谷。——马融《长笛赋》
距洞百余步。——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又如:洞隙(孔缝);洞肛(肛门);袖子磨破一个洞
(3) 拱道,位于拱下的道路 [archway]。如:城门洞
(4) 口令中用以代替数目中的“零” [zero]
◎ 洞 dòng
〈动〉
(1) 贯穿;通达 [communicate]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聊斋志异·狼三则》
骈其指,力斫之,可断牛项;横搠之,可洞牛腹。——《聊斋志异·铁布衫法》
(2) 又如:洞出(穿洞而出);洞壁(在墙上打洞);洞连(连接相通);洞户(室与室相通的门户);洞越(瑟底两孔相通)
(3) 通晓;知悉 [thoroughly understand]
为人鸢肩豺目,洞精矘眄口吟舌言,裁能书计。——《后汉书·梁冀传》
(4) 又如:洞习(通晓熟悉);洞达(通晓明白);洞烛(明察);洞冥(洞察昏暗之处)
(5) 敞开 [open]。如:洞敞(敞开);洞辟(大开)
[①][dòng]
[《廣韻》徒弄切,去送,定。]
(1)急流。
(2)引申为疾貌。参见“洞發”。
(3)通达。
(4)穿透。
(5)通晓;悉知。
(6)明察;察看。
(7)透彻;深入。
(8)清澈,透明。
(9)敞开。
(10)空虚。
(11)指腹泻。
(12)洞穴;窟窿。
(13)混沌无形貌。参见“洞洞灟灟”。
(14)象声词。参见“洞洞”、“洞然”。
(15)量词。
(16)通“恫”。恐惧。参见“洞疑”、“洞心駭目”。
(17)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部落单位。
(18)说数字时用来代替“零”。
[②][dòng]
[《集韻》杜孔切,上董,定。]
恭敬貌。参见“洞2洞”、“洞2然”。
[③][tóng]
[《廣韻》徒紅切,平東,定。]
(1)见“澒洞”。
(2)见“洪洞”。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唐朝·张旭《桃花溪》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唐朝·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朝·刘禹锡《望洞庭》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明朝·徐祯卿《在武昌作》
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 唐朝·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桃花洞,瑶台梦,一片春愁谁与共。—— 唐朝·和凝《天仙子·柳色披衫金缕凤》
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 唐朝·李白《郢门秋怀》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唐朝·李益《春夜闻笛》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唐朝·杜甫《岁晏行》
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唐朝·王维《酬郭给事 / 赠郭给事》
【发音】dòng zhōng kěn qìng
【解释】观察敏锐,言论能掌握问题的关键处。
【出处】《元史 韩性传》:“郡之良二千石,政事有所未达,辄往咨访,性从容开导,洞中肯綮,裨益者多。”
【发音】dòng tiān fú dì
【解释】道家指神道居处。现喻指名山胜地或非常幽美的环境。
【出处】宋 陈亮《重建紫霄观记》:“道家有所谓洞天福地者,其说不知所从起,往往所在而有。”
【发音】dòng rú guān huǒ
【解释】见“洞若观火”。
【出处】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得悉其山川险要部落游牧,暨其强弱多寡离合之情,皆洞如观火矣。”
【发音】dòng chá yī qiè
【解释】洞察:看得很清楚。对一切都看得清楚。形容对所有的事物都有深入准确的判断力。
【出处】罗广斌《红岩》第五章:“浓黑的眉梢下,又是那双炯炯有神、明亮、洞察一切的目光,还是那无比坚定、声震屋宇的语音。”
张之洞(1837——1909, 香涛, 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进士。官至两广、湖广、两江总督,督办商务大臣至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兼管学部。同治中,先后督湖北、四川学政,主持四川乡试。光绪初,反对崇厚与俄人所订条约,遇事敢言。中法战争爆发,筹理饷械,遣冯子材等大战镇南关。设立广东水陆师学堂,创办枪炮厂,开矿务局,大办水师,购军舰。请修京汉铁路,创办汉阳铁厂、枪、炮、钢厂及织布、纺纱、缫丝、制麻革诸局。修治江堤,改革币政,湖北面目日新,中日甲午战争时,治两江防务,购买新式武器,兴办各种文武工商学堂。著《劝学篇》议论变法。义和团运动起,与李鸿章等搞“东南互保”,《辛丑条约》成,与刘坤一合上变法三疏,论中国积弱不振之因。宣统元年卒。谥文襄。
许洞(约976—约1017, 洞天, 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幼习武艺,及长好学,精于《左传》。咸平进士,为雄武军推官,忤知州马知节,罢官归乡里,专事著述。景德二年(1005),献所撰《虎钤经》二十卷,除均州参军。后召试,改乌江县主簿。终年四十二。所著《春秋释幽》、《演玄》及文集百卷。
吕洞宾( 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县)),吕洞宾: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一说陕西省人,号纯阳子,唐代八仙之一,曾隐居终南山等地修道,后四方云游,自称回道人。被道教全真教尊为北五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