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字五行属性是“金”,适合生辰八字缺金的孩子起名使用;
蛇字笔画有11画,笔画数较适中,名字中可以用和蛇笔画相近的字为名字,这样的姓氏+名字的组合更加匀称;
◎ 爬行动物,身体细长,体上有鳞,没有四肢。种类很多,有的有毒,有的无毒。以蛙、鼠为食,大蛇亦吞食大的兽类:蛇蜕。蛇行。蛇蝎。蛇足(喻多余无用的事物)。画蛇添足。
详细字义
◎ 蛇
虵 shé
〈名〉
(1) (形声。从虫,它声。本写作“它”。甲骨文字形,是象形字。本义:一种爬行动物)
(2) 同本义 [snake;serpent]
蛇,它或从虫。——《说文》
蛇乘龙。——《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注:“蛇,元武之宿,虚危之星。”
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国语·吴语》。注:“虺小蛇大也。
龙蛇之孽。——《洪紀·五行志》。注:“蛇龙之类也。”
龙首其中蛇交。——《仪礼·乡射礼记》
维虺维蛇。——《诗·小雅·斯干》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蛇豕(比喻贪婪残暴的人);蛇虺(喻指阴狠毒辣的人);蛇食(像蛇吃东西一般地吞食);蛇蜕(蛇所脱下的皮);蛇解(即蛇脱皮);蛇入鼠出(比喻行动隐秘);蛇行鼠步(形容胆小谨慎);蛇盘鬼附(比喻相互勾结);蛇蟠蚓结(比喻互相勾结);蛇心佛口(喻指假冒伪善、内心狠毒而表面和善);蛇雀之报(自述感恩图报的词语。即视己为蛇、雀而报恩)
(4) 象征国君、君子等 [emperor;gentleman]
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如先君之数。——《左传》
(5) 十二生肖之一,配地支的“巳” [snake]。如:蛇年(即巳年)
词性变化
◎ 蛇 shé
〈形〉
(1) 形状像蛇的;似蛇状的 [snaky; snakey]。如:蛇弓(弓名);蛇丹(中医病名。皮肤上潮红疱疹簇集,形成带状如蛇,因名蛇丹);蛇矛(古兵器名。状如蛇的长矛)
(2) 另见 yí
基本词义
◎ 蛇 yí
(1) ——见“委蛇”( wēiyí)
(2) 另见 shé
[①][shé]
[《廣韻》食遮切,平麻,船。]
[《廣韻》託何切,平歌,透。]
“它2”的今字。亦作“虵1”。亦作“1”。
(1)爬行动物。体圆而细长,有鳞,无四肢。种类很多,有的有毒,有的无毒。捕食蛙、鼠等小动物,大蛇也能吞食大的兽类。
(2)象征国君、君子等。
(3)十二生肖之一,配地支的“巳”。
(4)星名。
(5)方言。水母。
(6)山名。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城中,与汉阳龟山隔江对峙。
(7)姓。晋有蛇玄。见《晋书·姚泓载记》。
[②][yí]
[《廣韻》弋支切,平支,以。]
亦作“虵2”。亦作“2”。
(1)曲折通过。
(2)通“貤”。增加。
(3)通“訑”。参见“蛇2蛇”。
[③][chí]
[《集韻》陳知切,平支,澄。]
弛;改易。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近代·毛泽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 宋朝·秦观《好事近·梦中作》
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 唐朝·李贺《塞下曲(胡角引北风)》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唐朝·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发音】yī shé liǎng tóu
【解释】比喻阴险凶恶的人。
【出处】唐·韩愈《永贞行》诗:“一蛇两头见未曾,怪鸟鸣唤令人憎。”
【发音】yī shé tūn xiàng
【解释】一条蛇想吞吃一条大象。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出处】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战国·楚·屈原《天问》
【发音】yī lóng yī shé
【解释】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
【出处】先秦 管仲《管子 枢言》:“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
【发音】sān shé qī shǔ
【解释】比喻为害的东西多。
【出处】清·翟灏《通俗编·禽鱼》:“一亩之地,三蛇七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