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战国策 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士为知己者死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作为人,有一种很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就是自我社会价值的实现。要满足这种需要,必须外力的帮助,必须要有赏识自己的“贵人”,这个贵人就是“知己”。千里马需要伯乐,有才之人需要“知己”。古代之士,一旦有了“知己”,便会以身相许,以生命作承诺。
豫让是晋国人,曾经投在他人门下,被视为一般常人,一直不得重用。后投身智伯门下,受到尊宠,称他为国士,豫让便视智伯为知己。智伯伐赵襄子战败身亡,赵襄子还侮辱了智伯。豫让想为主公报仇,就化装为罪人,怀揣匕首,混到赵襄子的宫室中打扫厕所。赵襄子上厕所时,忽然心动不安,令人搜查,抓获了豫让。左右随从要将他杀死,赵襄子说:“智伯已死,无后人,而此人还要为他报仇,真是一个义士,我小心躲避他好了。”于是释放豫让。豫让用漆涂身,弄成一个癞疮病人,又吞下火炭,弄哑嗓音。在街市上乞讨,连结发妻子见面也认不出来。路上遇到朋友,朋友认出他,为他垂泪道:“以你的才干,如果投靠赵家,一定会成为亲信,那时你就为所欲为,不是易如反掌吗?何苦自残形体以至于此?这样来图谋报仇,不是太困难了吗!”豫让说:“我要是委身于赵家为臣,再去刺杀他,就是怀有二心。我现在这种做法,是极困难的。然而之所以还要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天下与后世做人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赵襄子乘车出行,豫让潜伏在桥下。赵襄子到了桥前,马突然受惊,进行搜索,捕获豫让,豫让知道非死不可,于是恳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让其刺穿以完成心愿;赵襄子答应了要求,豫让拔剑连刺衣服三次,然后自杀了。
这就是《史记》中“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典故。细分析,其实这是一种报恩之心,古人讲究“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泉相报”,实在令人敬佩!
(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精神当然值得弘扬。
什么叫做“知己者”?说白了就是“了解我,看得起我,懂我”的那个人;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三顾茅庐”;这样一段奇特的经历造就了日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知己者死”的典范。
所谓“知己”,不仅仅是“单向”的;“知己”应该是相互之间的感情交流与沟通——他了解你的心思;你还要知道他想的是什么?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士死知己,别无他求;历史上,,现在社会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无论怎样伟大的事业,最后的体现仍然还是具体的、一个个鲜活的人来实现;知己者,就是你的“领路人”。
知己,常常指的是男性之间的交往与互动;而“悦己”通常说的是女人对异性朋友的情感反应;
说白了仍然还是“懂你的那个人;只不过这样“懂”平添了不少男女之情——
“悦己”,就是“喜欢”“欣赏”进而“爱慕”;“容”,这里应该是“打扮”——花儿只为你一个人绽放!
说白了,男女之间的感情要专一!
这样的做法难道不应该提倡吗?
领导了解并且满足下属的欲望和需要,反过来下属才能为领导效命。
事实上,抱着这种感情的不少。在圈子中穿梭久了,能碰到一个真正懂得并赏识自己的伯乐,很多人都肯放弃优越的条件而只为了报答他人的一分知遇之恩。虽然老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但也有很多人把感情看得比利益更重要。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衡量完全以精神为标准,一生也甘为一些理念、原则而执著追求,甚至献身牺牲。
〖解释〗
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原文: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通“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出自东周四大刺客之一豫让,春秋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灭智氏,豫让为给智伯报仇,伏桥如厕、吞炭漆身,多次刺杀赵襄子,最后自刎而死,留下了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千古绝唱。 词语解释为:男人愿意为赏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献身,女人愿意为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人精心妆扮。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