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盟约;和约。因强敌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的屈辱性和约。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城下之盟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政治与军事方面。
1.宋朝因为积弱,所以和外族交战,往往无论胜败都签下了城下之盟,苏旬因此写了一篇〈六国〉来讽刺。
2.这个国家屡次签订城下之盟。
3.虽然天聪元年,阿敏、济尔哈朗、阿济格等人,率三万大军入朝鲜,迫使朝鲜签订城下之盟。
4.如果说当年的《马关条约》还只是城下之盟,那《辛丑条约》完全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5.想两人联袂闯入华爷山庄,双枪逼命,迫得雄踞北方的华爷定下城下之盟。
6.迩者暴日更肆贪黩,分兵西进,逼我首都,察其用意,无非欲挟其暴力,要我为城下之盟。
7.只不过,那条约说的不好听一点,只不过是凛天绝逼迫我六仙土签订的城下之盟而已,八景宫、蓬莱崂他们爱怎么想随他们怎么想。
8.耐心等待十数日,意料中的城下之盟终于出现,拿到摁上血手印和敌酋亲笔签名的盟约,飞步赶往海滩,儒者欣喜若狂,“驸马爷,驸马爷,盟约已到手……”。
9.别废话,想招揽我就等过几天我心情好了再说,城下之盟老子我可不认。
10.看这等情况谁敢不答应?这跟城下之盟有何区别。
城下之盟(chéngxiàzhīméng) 解释: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出处:出自《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政治与军事方面 示例: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哉。(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