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人与人或者团体与团体之间相处和谐,没有纷争
要完成终极和平,必须从基因方面全面改造人类。因为争斗是刻在人类和所有地球生物的基因当中的。我们家两个宝宝,在平均分配相同零食的情况下,依然会出现争抢零食的现象,他们总有各种理由来证明自己行为的正确性。按道理来说小孩子对物质的需求很低,在需求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应该和平共处才对,但是基因中遗传下来的远古祖先争夺食物的痕迹依然深深的影响了孩子们的行为。这是事实,没有谁应该遭到批判。虽然人类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人类的绝大多数抢夺行为,但在极端情况下,文明的外衣被撕掉,人类依然野蛮的发动战争。有人说生产力最终解放了,大家都不愁吃穿了,人类就会和平。但实际情况最可能是大家有了新的斗争目标,抢夺(战争)行为依然如鬼魅般缠绕着人类。有很多反乌托邦的电影都向我们解释了光鲜外表下的人类丑恶,似乎人类将永远好斗下去。所以我认为,只有从基因层面彻底剔除人类的自私基因,人类才会永远和平。但是话说回来,欲望是人类生存的源泉,被剔除自私基因的人类可能将无欲无求,这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悲哀。
人说家和万事兴,儿女快乐,家庭幸福,
一个人渴望爱情,但是却不敢和异性说话,懊恼于自己的行为,又迟迟不敢做出任何改变;一个人对家人特别大方,却对外人异常吝啬;一个母亲特别溺爱自己的孩子,却总是忘了孩子的生日;我们明明很爱一个人,却非要假装很不在意他,或者使劲和他作对。这些场景,是不是非常熟悉?或者你也总感觉自己每天都生活在矛盾中,怎么做都无法冲出迷雾,找到生活的方向?这是因为,我们没有了解自己内心的冲突,也无法正视和解决自己内心的声音,导致我们和他人无法和平相处。
由于深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总是与我们想成为的人背道而驰,于是产生了这些足以主宰我们人生的内心冲突。为了解决这些冲突,我们不但自欺欺人地虚构了各种“理想化意象”,通过“外化”把责任推给他人,还基于不同的性格倾向发展出一系列各不相同的防御策略。但这些策略更像是精致的代偿与逃避,不但没有消除冲突,反而使我们深感恐惧、焦虑和绝望,无法真诚地投入任何关系或者工作中,觉得一切已经定型,再也不会有所好转,在糟糕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那我们回头看,所有的冲突背后,有没有一个基本冲突,可以作为一切矛盾的根源?
作者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写到,孩子们在面对内心冲突时所采取的策略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亲近他人、对抗他人和疏远他人。选择亲近他人倾向的孩子,希望通过依附强者而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选择对抗他人倾向的孩子,一旦从周围环境中感到敌意,就会出现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反抗情况,他们总是对别人的感情和目的抱有怀疑态度,并会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反抗,为了报复别人打败别人,他们希望自己变得更强大;选择疏远他人倾向的孩子既不想归附别人,也不想反抗别人,而是选择逃避,自己一个人待着,待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
采用三种不同的应对策略,就会形成不同的性格,与这三种面对冲突采取极端方式相对应的是顺从型性格、对抗型性格和孤立型性格。顺从型的人会很明显地表达出别人对他喜欢和赞扬的需求,他们渴望思念和爱,接受迎接、赞扬、佩服、重视、帮助、保护、照料和教导。对抗型性格的人与顺从型性格相反。他们认为所有人都敌视他,世界与他想象的就是不一样的。对于他们来说,生活就像是一场任何人都只能追求自保的搏斗,他们秉持着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努力使自己变强,成为能够控制别人的领袖。孤立型性格的人。他们在遇到冲突时,既不讨好、迎接,也不对抗、一定要争个输赢。他们选择了逃离、背对这个麻烦不断的世界。
如果我们不妥善处理内心的冲突,我们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按照严重程度划分,可以分为:畏惧、人格衰竭、绝望和虐待倾向。
我们可以怎么做?
1、理想化形象。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形象,并将自己想要拥有的优秀特质无限放大,然后通过这个理想的形象,在内心形成优越感。当他们意识到理想化形象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差距时,就会不惜一切去抹去悬殊,尽量维护自己的完美形象。但是,这种理想化形象实际上是自我疏离的孵化基地,让患者在无法达到理想化形象的时候,颓丧失望,并且延误自己。如果患者意识到真实自我与理想化形象之间的差距,并试图缩短它,会发现所有努力都是徒劳的,最后只会让差距更加巨大。
2、外化作用。作者霍妮认为,面对内心的冲突,患者会坚信是外在的因素导致了自己的麻烦,因此,他们不仅把过失当做是别人的原因,还把自己的感受也当做别人的,让自己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外化倾向是一种回避自我的表现。
3、和谐假象下的防御措施。患者在应对内心冲突的时候,常常会采取激烈的手段来维持平衡,避免冲突,营造一些和谐的假象。这些举措包括从主观制造盲区,将冲突区隔化、将冲突合理化、自我控制、玩世不恭的方式来进行自我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