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流传的后代。
《三国志·魏书·臧洪传》:“身著图象,名垂后世。”
名垂后世作谓语、定语;指好名声。
1.陶渊明的“立名垂世”思想,是指他在“志道”的践履过程中所形成的指向“不朽”追求的价值意图,即通过“三不朽”的操作体系以实现垂名后世的价值理想。
2.把诗歌作为后世“垂名”的工具,试图通过诗歌实现儒家“立言”的人生价值观。
名垂青史名垂青史(míngchuíqīngshǐ)解释垂:流传;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出处清·卓尔堪《<明遗民诗>序》:“死事者名垂青史,固无论已。”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示例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23章:“无不希望捧着张献忠成就大事,自己成为开国功臣,封侯拜相,封妻荫子,并且~。”近义词万古流芳、名垂千古、名垂后世反义词遗臭万年
垂是流传的意思。 名垂千古,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
陆贽是谁?做了什么事让他名垂后世?今天来说说这位唐代的名相。陆贽(754年-805年),为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政论家。生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家住嘉兴城内甜水井(今嘉兴市区斜西街东首,就是现在那个大转盘的附近),所以他是嘉兴人。
陆家自东汉末年即为江南名门望族,但到了陆贽出生前家门已衰落。其父陆侃曾任溧阳(今江苏溧阳)县令。本来一个县令,官虽小,但权力不小,一家过得也挺好。不过陆侃去世的早,陆贽是陆侃的第九子,好日子没过几天父亲就去世了。他在母亲韦氏的教导下成长。正所谓寒门出贵子,陆贽学习特别用功,毕竟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读书。
不过陆贽为官之路比较曲折,大历六年(771年),陆贽考中进士,去郑县做了县尉(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华州街道附近),不过他那会年轻气盛,也不懂为官之道,后来被免职回了老家。 不过陆贽有才能,遇到寿州刺史张镒后,他开始走运了。张镒认为陆贽是奇才,还与他结为忘年交。后来通过张镒的举荐,陆贽自己文牍判词又写得出类拔萃,补任做了渭南县主簿,后升任监察御史。唐德宗李适即位后任命陆贽为翰林学士,调任祠部员外郎。陆贽首得恩宠,工作更加竭忠尽心。
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军发动兵变,占领长安。兴元元年(784年)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又兴兵叛乱。陆贽随唐德宗避乱,先后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和梁州(今陕西汉中)。在逃难途中开始参与机要事物,负责起草文诏,甚得德宗倚重。当时虽然有宰相,但是无论大事小事,唐德宗一定要与陆贽商量,人们开始称他为“内相”。不过陆贽太过刚直,常常直言谏诤,而皇帝始终还是喜欢听好话的,所以虽被称呼为“内相”但始终没有出任宰相。
直到贞元八年(792年),窦参被免去相位,陆贽才被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出任宰相。 可惜好景不长,陆贽为相期间得罪不少人,户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龄不断诋毁陆贽,而唐德宗也开始不悦陆贽的进言,于贞元十年(794年)罢免了陆贽的相位,降为太子宾客,远离了权利中心。虽然做宰相仅两年, 陆贽执政期间,培养青年,公忠体国,励精图治,具有远见卓识。他为朝廷出了许多善策。他对德宗忠言极谏,建议李适了解下情,广开言路,纳言改过,轻徭薄赋,任贤黜恶,储粮备边,消弭战争。由于他善于预见,措施得宜,力挽危局,唐朝摇摇欲坠的局面得以转危为安。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李诵在太子时期已知陆贽为人和才能,遂下诏召还陆贽。可惜诏书还没有到达贬所,陆贽已经病逝,享年五十二岁。随后获赠兵部尚书,谥号“宣”。
陆贽不仅才华横溢,自身又是难得的清廉好官。在后辈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唐代韩愈、宋代苏轼、朱熹、直到清代曾国潘都夸赞过陆贽的为人和才华。认为他不仅善于培养年轻人,还精通政事,能够针对时弊提出正确的治国之道,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再如何出色终敌不过奸佞的诬陷和诋毁。陆贽也是我们嘉兴历史上的一代名相,保持了读书人应有的傲骨,值得后世人尊敬。
陆氏后裔在嘉兴和湖州一带繁衍,可惜嘉兴古迹多数被毁,陆宣公祠(址在今嘉兴市汽车配件厂)以及嘉兴城区东门外原有宣公书院,都已不在。郊区新丰镇附近旧时有陆贽墓(按陆贽卒后葬于忠州,此墓或系衣冠冢),今亦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