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倒塌崩裂;析:散开;解体。分裂崩溃;离散解体。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分崩离析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1.社会主义阵营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分崩离析了。
2.良好的制度可使公司经营健全,不会因为董事会改组就分崩离析。
3.卑劣的人则灵魂分崩离析,惶惶不可终日,他们憎恶自己,逃避自己,时常处于悔恨之中。
4.在内战中,他们饱尝国家分崩离析、骨肉相隔异地的痛苦。
5.1948年冬,国民党南京政府已经是分崩离析,不可收拾。
6.失去了有魅力的领导者,这个政党自会分崩离析,从而给世俗的反对派让贤.
7.没有希格斯玻色子,支撑粒子物理学大厦的数学分析就会分崩离析。
8.此时此刻,阿切尔甚至仿佛能听见劳伦斯莱弗茨正就社交界的分崩离析发表高见。
9.第二共和国分崩离析之时,正是贫苦的尼日利亚人鼓舞欢欣之时。
10.主要是当经济分崩离析时你碰巧在做什么营生。
分崩离析出处:
《论语·季氏》:“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分崩离析拼音:
「fēn bēng lí xī」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分崩离析解释:
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分崩离析的解释 [释义]崩:倒塌崩裂;析:散开;解体。分裂崩溃;离散解体。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语出]《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正音]分;不能读作“fèn”。 [辨形]析;不能写作“柝”。 [近义]土崩瓦解四分五裂 [反义]坚如磬石坚不可摧 分崩离析的典故 春秋时,鲁国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费邑(今山东费县),他虽然名位是卿大夫,但权势极大,甚至超出当时国君鲁哀公。季康子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伐附近的一个叫颛臾的小国,把它并吞过来。 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谋臣,他俩觉得很难谏劝季康子,于是向孔子求教。孔子却怀疑这是冉有的主意。冉有说:“这是季康的主意,我和子路都想制止他。” 孔子说:“你俩既然辅佐季康,就应该尽力劝阻他。” 冉有又说:“不过,如今颛臾的国力越来越强大。现在不攻取,以后可能会成为祸患。” 孔子说:“这话不对!治理一个国家,不必去担忧土地、人口的多少;而应该多去想想怎样使百姓安居乐业。百姓一安定,国家就会富强。这时再施行仁义礼乐的政教来广泛招致远方的百姓,让他们能安居乐业。而你们俩辅佐季康,使得远方的百姓离心而不来归附,人民有异心而不和,国家分裂而不能集中。在自己的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情况下,还想去用武力攻伐颛臾,我恐怕季康的麻烦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萧墙”是国君宫门前的照壁。孔子的意思是季康的麻烦在内部而不在外面。在这个故事中又引伸出另一个成语“祸起萧墙”,形容内部发生祸乱。
支离破碎指小物件,被打破分崩离析指大面散场了
分崩离析指家庭四分五裂。
分崩离析是典型的形容词!
不太妥当。
分崩离析的结果是成为很多碎块或者粉末,或者消失掉,用在一个大家族上还可以,夫妻就两个人,一般用分道扬镳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