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汉代官署名。指举人进京应试。特指入京会试的士人上书言事
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干奏牍。”
作宾语、定语;用于政事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方向日本割地赔款,1895年春夏之交,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事在历史上被称为“公车上书事件”。公车上书是清末维新派人士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也是士人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开端。
关于公车上书事件,现行的历史教科书采用是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中的说法。康有为在年谱中自称,1895年4月15日得到中国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后,就与梁启超等人联合鼓动在京举人准备上书光绪皇帝,1200余名举人在松筠庵集会,在康有为起草的万言书上签名;5月2日,举人们到都察院投递万言书,但都察院以皇帝已在和约上盖章而拒绝接受。
康有为此说可靠吗?
历史学者姜鸣考证,5月2日那天,湖北、江苏等七省300多名举人到都察院上书,其他时间也有很多举人上书皇帝,据清宫档案记载,所有上书均送达御前,康有为所谓的都察院拒收一事是无稽之谈(此说见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第146页)。
再者,光绪皇帝在《马关条约》上盖章的时间是1895年5月3日,《康南海自编年谱》中所说的5月2日已盖章之说不成立。
那么,公车上书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895年夏,《公车上书记》在上海出版,书中有“沪上哀时老人未还氏”写的序言。此序写于5月24日,序言中说5月2日康有为与众举人们在松筠庵聚会商议,最后认为大局已定,不可更改,于是散去,万言书遂胎死腹中——依照此说,公车上书是不存在的。
《公车上书记》是康有为等人策划出版的,也就是说,康有为本人也承认没有公车上书事件,只是公车集会或者拟上书而已。不过,后来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中改变了说法,将此事演义成数千举人上书皇帝的公车上书事件。
历史学者姜鸣的《天公不语对枯棋》中有《莫谈时事逞英雄——康有为“公车上书”真相》一篇,对公车上书做了深刻剖析和考证,姜鸣认为康有为的公车上书纯属子虚乌有,是康氏为美化自己而杜撰的。
原文:
具呈举人康祖诒等,为安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迁都练兵,变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呈请代奏事:
窃闻与日本议和,有割奉天沿边及台湾一省,补兵饷二万万两,及通商苏杭,听机器、洋货流行内地,免其厘税等款,此外尚有缴械、献俘、迁民之说。阅《上海新报》,天下震动。闻举国廷诤,都人惶骇。又闻台湾臣民不敢奉诏,思戴本朝。人心之固,斯诚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泽,涵濡煦覆,数百年而得此。然伏下风数日,换约期迫矣,犹未闻明诏赫然峻拒日夷之求,严正议臣之罪。
甘忍大辱,委弃其民,以列圣艰难缔搆而得之,一旦从容误听而弃之,如列祖、列宗何?如天下臣民何?然推皇上孝治天下之心,岂忍上负宗庙,下弃其民哉!良由误于议臣之言,以为京师为重,边省为轻,割地则都畿能保,不割则都畿震动,故苟从权宜,忍于割弃也。又以群义纷纭,虽力摈和议,而保全大局,终无把握,不若隐忍求和,犹苟延旦夕也。又以为和议成后,可十数年无事,如庚申以后也。左右贵近,论率如此。故盈廷之言,虽切而不入;议臣之说,虽辱而易行,所以甘于割地、弃民而不顾也。
窃以为弃台民之事小,散天下民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社稷安危,在此一举,举人等栋折榱坏,同受倾压,故不避斧钺之诛,犯冒越之罪,统筹大局,为我皇上陈之。
你好,由于原文过长这里无法全部上传,我将网站给你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0693864.html
1895年,公车上书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群众性的爱国运动,冲破了清政府规定的“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这是资产阶级变法维新思潮转变政治运动的标志,也是戊戌维新运动兴起的标志。
关于康有为的人品描述,晚清著名大学者辜鸿铭有过概括,辜鸿铭在与清末高官张之洞议论到康有为的时候,这样说康有为;
“康有为人品鄙劣,计划虚夸不实”,这简短的两句话,也确实恰中其人。
即使是在清末的遗老遗少当中,康有为的口碑也是十分不堪。
甚至有人专门为康有为做了一副联;“国家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对康有为的讨厌极其明显。
在戊戌变法前期,康有为策略不当,人为的把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分成势不两立的帝党和后党,没有耐心稳妥的逐步推进变革的进行,甚至动辄鼓动光绪帝诛杀掌军大臣,到最后,试图围园杀后,致使戊戌变法运动被镇压。
而康有为自己鼓动别人奋斗牺牲,自己却早早遁逃至香港。
七君子遭到残杀之后,康有为又在南洋等地倡言保皇,声称有光绪皇帝衣带诏,这也可以理解,可是,经年以来,保皇事业未见其功,康有为自己却一房又一房的姨太太小妾迎娶,在所谓的流亡生活中,竟然陆续娶了六个姨太太。
用各地华侨捐助的款项,周游世界各国,国内多处有房宅,男女仆人一大群,看门的都雇佣印度人,直到后期,还在西湖购房,娶了一个十几岁的少女。
这些所作所为,不由得人们嗤之以鼻,戊戌变法烈士的血难道就为换来康一人的富贵招摇生活?
至于“公车上书”,近年来也有人对此进行探讨。
按照康有为自己在《自编年谱》中声称,1895年,是他发动18省1300多举人联名上书朝廷。
然而,万言书是写了,也交给他了,他根本没有往上递。
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宫里的一个太监告诉康有为,康已经中了进士,如果带头上书,就会被革除功名,康一听,就没有继续这件事。
中了进士之后的康有为被任命为工部主事,在此基础上,康有为组织了强学会,创办了报纸,为自己赢得了维新派领袖的名声。
光绪皇帝实行新政5天之后,接见了康有为,与其“总理事务衙门章京行走”,这也只是个六品衔。
但是康有为就对外说,光绪皇帝让他可以随时专折奏事,不经过任何部门和任何人的周转。
可以直达天听。
然而,历史学家查阅档案,发现这一期间康有为上奏的所有奏折,都是由总理事务衙门代递,所谓专折上奏根本就没有过。
再说戊戌变法的缘起,最早提出变法的人是监察御史杨深秀,具体落实变法措施的则是4个军机章京杨锐 刘光弟 谭嗣同 林旭,这些人都是官居四品。
只有这些人才能够代替光绪皇帝草拟新政诏书,而康有为不过是个小小的六品工部主事,根本就上不了前,更提不到是维新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