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晋 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以与泰山共相始终。”
鼎足之势偏正式;作宾语;指三方面相持。
1.赤壁之战决定了魏、蜀、吴三国鼎足之势。
2.三者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形成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鼎足之势。
鼎足之势的“鼎”释义:古祭祀器皿,多为三足.[全词释义]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一样
鼎足之势[dǐng zú zhī shì]
鼎足之势,汉语成语,拼音是dǐng zú zhī shì,释义为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成语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米国,西欧,日本经济势力相差不太大,呈三足之势
鼎足虽成,但大势难为。大势是什么?第一:魏国坐拥两京,人多地广,钱粮丰富。荆豫青兖扬,徐扬冀幽并,雍。天下十之有七皆归魏,余下吴蜀公分之。第二:人都是不想打仗的,蜀人魏人吴人皆一样。多年征战,旧部或战死于途,或安居于川,不思伐也。虽有伐之战将,未为大流也。最后一句话:人民大众才是历史洪流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