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清 湘灵子《轩亭冤 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鹬蚌相争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是两个人相争执不休,结果让第三人得了利益的意思。
鹬和蚌相遇,鹬想啄食蚌,蚌夹住了鹬的嘴,两个相持不下,谁也动不了,正好一个鱼人走过,顺手把它们都捡回家了。
相近的词语还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的都是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忘了背后的危险。
yu bang xiang zheng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
取材于传统寓言故事:鹬鸟和翠鸟在河边争夺一条大鱼。渔翁发现后,用鱼叉刺去,没有击中。鹬鸟趁机抢走大鱼,逃之夭夭。一只河蚌敞开胸怀在沙滩上晒太阳。翠鸟又啄到一条泥鳅,泥鳅挣扎滑落,正好掉在河蚌身上被夹住了,翠鸟想从河蚌壳里夺回泥鳅,鹬鸟又飞来赶走翠鸟,欲与河蚌争夺泥鳅。于是,鹬鸟与河蚌在沙滩上进行了一场智慧与心理的争斗。虽然泥鳅被鹬鸟吞下肚子,但是它的一条腿被河蚌夹伤了。双方都不肯善罢甘休,斗争又继续下去。鹬鸟佯装打盹,河蚌慢慢张开两壳,伺机进攻。鹬鸟出其不意猛然回头啄去,早有准备的河蚌立刻合拢,把鹬鸟的长喙死死夹住。
《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蛤蜊刚爬上海滩,打开壳晒太阳。一只鹬来啄它的肉。
蛤蜊敏感地搅动它坚硬的壳,紧紧地抓住鹬的长而尖的喙。
鹬对蛤蜊说:“如果今天或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在阳光下。”
蛤蜊还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如果明天拔不出来,你就要饿死了!”鹬和蛤都不会让任何人。
结果,他们毫不费力地被渔夫抓住了。
鹬蚌相争文言文的道理:该文告诉后人,做人要学会忍让,否则两败俱伤只能让第三方得利。
读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释义:
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2、比喻两相对峙的人和物。
3、彼此争夺,争斗。
4、鹬和蚌争斗对抗,僵持不下,使过路的渔翁捡了便宜,比喻前两方争斗使第三方得利。
5、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产珍珠。造句: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我们应该牢记在心。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鹬蚌相争,铜琶铁板的事情时有发生。3、 由于他们两人不肯合作,鹬蚌相争,结果把大好机会白白地送给对手。4、由于兄弟鹬蚌相争,互不相让,结果造成家族企业遭人并购的结局。5、这次选战在党内不同派系鹬蚌相争之下,终于让对手平白地坐收渔翁之利。
6、 今年夏天,电器业者鹬蚌相争,降价促销,消费者成了最大的赢家。
yubangxiangzheng,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醉的一则寓言故事。当时赵王想攻打燕国,苏代跟赵王说:燕赵争战,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让秦国得“渔翁之利”。
一只大蚌在河滩上晒太阳,它刚刚张开贝壳,水鸟鹬就伸出长嘴去啄蚌肉,蚌连忙收紧贝壳。将鹬的长嘴夹住了。
鹬鸟生气地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怎么活下去?”
蚌也毫不让步地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你也活不成!”
正当鹬和蚌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被一位渔翁发现,他毫不费力就把它们捉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