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鸡狗都不留下。形容斩尽杀绝或抢掠一空。
清 吴趼人《痛史》第六回:“探马报说沿江上下全是元兵,江阴已经失守,常州已经被屠,常州城内鸡犬不留,知常州府事家铉翁不知去向。”
鸡犬不留主谓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贬义。
1.日寇进村后,到处烧杀抢掠,鸡犬不留。
2.日本侵略军所到之处,常常是烧杀抢掠,鸡犬不留。
3.日本侵略者的三光政策极为残酷,那真是鸡犬不留,斩尽杀绝。
4.日本“三光”政策所到之处,鸡犬不留!
5.敢惹我们,这是找死,杀他个鸡犬不留,寸草不生!
6.开城纳降!不然打破城池,鸡犬不留!
7.管你如何防备,老子定要柳家鸡犬不留为我死去的兄弟报仇!
8.肖副将,发信号调集一个校尉营,给我踏平这里,鸡犬不留!
9.凡是惹他们不爽的人或者国家随手覆灭鸡犬不留,因果循环俗话说有压迫就会有反抗。
10.裴倾臣的确很想知道这几位的仇人是何方神圣,能把整个游轮闹的鸡犬不留。
第一,为了抢夺补给,古时候攻城战往往比较持久,军队消耗很大,屠城过后就可以把物资粮食拿来补给军队。
第二,为了维持稳定,屠城往往把成年人和有抵抗能力的人杀光了,这样便于维持对城市的占领和治理。如果还要继续攻打其他城池,还可以给自己留一个相对安稳的后方,毕竟是敌对方,就算占领了,老百姓还是有抵抗情绪,屠杀完就没有人有力量再反抗了。
第三,起到震慑作用,用极其残暴的方式逼迫对手放弃抵抗,震慑敌对方的心理,打击对方军队士气和百姓信心。
第四,提振军威,杀戮让人丧心病狂,但是在战争中杀戮会让士兵更血腥,更勇猛彪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