鸩:毒酒。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的后果。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霍諝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饮鸩止渴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1.有人曾经说过愤怒就像饮鸩止渴而希望敌人会死去。
2.事实上,它不过是饮鸩止渴,给一个深深沉迷于毒品的病人另一剂毒品。
3.周福良担心,随着房地产的开发建筑成本大幅上涨,开发商降价简直是在饮鸩止渴。
4.同时,沪上知名开发商认为,土地典当不仅救不了房地产企业的命,而且更似饮鸩止渴。
5.每个人都寻找适合自己的快乐生活,获取快乐的方式很多,然有一标准是快乐之后的宁静最珍贵,如若快乐之后是空虚,饮鸩止渴。
6.但是,靠如此方式提升经济,显然类同于饮鸩止渴。
7.饮鸩止渴,不能因为口渴就拼命喝毒药。
8.足协极有可能复制阎王当年取消降级这种饮鸩止渴的谋略,然后再雪上加霜地缩减一个冲超名额。
9.在杭州,开发商连饮鸩止渴式的典当原始融资方式都不放过,对接海外基金更成为不少开发企业“减压”的首选。
10.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或你的亲人朋友有上述情况,请一定要抵制咖啡的诱惑,此时喝咖啡无异于饮鸩止渴。
饮鸩止渴,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甘之如饴,甜得像糖一样。比喻对某 件事物极为喜爱。也用来表示乐于承受艰难、痛苦。
“饮鸩止渴”和“杀鸡取卵”,都指只顾眼前需要而缺少长远眼光。但“杀鸡取卵”偏重利的取舍,指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而饮鸩止渴则在于害的轻重,指为了弥补或减少当前的损害,而不计严重后果。
成语:饮鸩止渴 拼音:yǐnzhènzhǐkě解释: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出处:《后汉书·霍须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近义成语:饥不择食、急功近利 反义成语:从长计议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英文:drinking poison to quench thirst
饮鸩止渴的意思: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出自:《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释义:这正好比为了充饥而去吃附子,为了解渴而去喝毒酒呢?如果这样的话,东西还没有进入肠胃,就已经断了咽喉。示例:没有竞争力却靠打价格战抢市场就像饮鸩止渴,最终倒霉的还是生产厂家。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近义词:饥不择食、涸泽而渔、杀鸡取卵、抱薪救火扩展资料反义词:从长计议拼音:[ cóng cháng jì yì ]意思:用较长的时间慎重考虑、仔细商量。出自:元·李行道《灰阑记》楔子:“且待女孩儿到来,慢慢的与他从长计议,有何不可。”
示例:学习知识要从长计议,只有三分钟的热度是完成不了的。语法:偏正式;作谓语;用于不急于作出决定近义词:事缓则圆、三思而行、从长商议、稳扎稳打
饮鸩止渴, 喝毒酒来解渴。比喻用有害的办法解决眼前的问题,不顾严重后果。
【饮鸩止渴】
【解释】: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典故】:《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说得是东汉时,担任过廷尉的霍谞,从小勤奋好学,少年时代就读 了大量儒家经书,在当地出了名。 霍谞有个舅舅名叫宋光,在郡里当官。由于他秉公执法,得罪了 一些权贵,被他们诬告篡改诏书,从而押到京都洛阳,关进监狱。 宋光下狱后,霍谞的心情一直不平静。当时霍谞虽然只有十五 岁,但各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他从小常和宋光在一起,对舅舅的为 人非常清楚,知道舅舅不可能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他日思夜想怎 样为舅父伸冤,最后决定给大将军梁商写一封信,为舅舅辩白。信中 有这样一段话: “宋光作为州郡的长官,一向奉公守法,以便得到朝廷的任用。 怎么会冒触犯死罪的险去篡改诏书呢?这正好比为了充饥而去吃附 子,为了解渴而去饮鸩呢?如果这样的话,还没有进入肠胃,到了咽 喉处就已经断气了。他怎么可能这样做呢?”梁商读了这封信,觉得 很有道理,对霍谞的才学和胆识也很赏识,便请求顺帝宽恕宋光。不 久,宋光被免罪释放,霍谞的名声也很快传遍了洛阳。
鸠据说这是一种鸟,鸟的羽毛含有剧毒,只要把羽毛泡在酒里,立成毒酒,饮之立毙。。
中国古代的毒药中,最有名的应该是「鸠」这种毒药,成语中的「饮鸠止渴」便是源自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