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扔掉又有点可惜。比喻事情进行下去没多大必要,就此放手又舍不得。也形容进退两难,犹豫不决。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作宾语、定语、谓语;用于处事
这个典故出自于《三国演义》。原话为:"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人所说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句话的意思是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扔掉又有点可惜。比喻事情进行下去没多大必要,就此放手又舍不得。也形容进退两难,犹豫不决,无可奈何。典故的由来主要如下:当时,曹操与刘备对峙汉中, 两军相持不下。曹操见连日阵雨,粮草快要吃完,又无法取胜,心情十分忧虑。
这时,士兵来问晚间的口令是什么,曹操正呆呆看着碗内鸡肋思想进退之计,便随口答道:鸡肋!当"鸡肋"这个口令传到主簿杨修那里,他自作聪明,怂恿兵士们收拾行装准备撤兵。
士兵问为什么,杨修说:鸡肋啊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如今丞相进不能取胜,恐人耻笑,明天一定会下令退兵的。于是大家都相信了。
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便以鼓惑军心之名砍了杨修的头。
这句话也通常被用来形容生活、婚姻、电视剧、电影等等。
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意思本意是鸡的肋骨,吃起来没味道,扔了又可惜。引申为这件物品有点用处,但用处不大或这件事对自己有点利益,但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比喻事情进行下去没多大必要,就此放手又舍不得。也形容进退两难,犹豫不决,无可奈何。
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对于蜀汉是生死存亡之地。曹魏占领益州就可以长驱直入进入成都平原,可以说蜀国的安危系于汉中一身。
但是,汉中对于已经占据中原的曹魏来说,固然军事意义非常,但却远达不到生死存亡之地。如果要是能够一举占领益州,那么汉中是必得之地。如果暂时没有实力,只是与益州进行战略相持,能够掌握汉中固然很好,但是如果代价太高,汉中就成了曹操口中的“鸡肋”。
因为地形的限制,汉中对于益州来说,借助有利地势,只需要少量兵力,就可以防守;但对于曹操来说,却需要驻扎大军。在曹操进攻张鲁时,“军自武都山行千里,升降险阻,军人劳苦”当年夏侯渊、张郃的数万人马仍然抵挡不住刘备的进攻。而曹操率领大军前来,大军的后勤辎重却需要从关中乃至内地运送。经过千里跋涉,给国家带来了沉重负担。但是,中原刚刚经过战乱,百废待兴、百姓疲敝,而且东部还有孙权虎视眈眈,实在不允许曹操拿出更多的精力、物力、人力消耗在汉中的防守上。最终,他把自己的“鸡肋”丢给了蜀汉,把自己的防线收缩至关中。
同时,曹操将汉中的百姓全部迁至关中,将汉中变成了空旷无人的荒野,这样就把汉中道路险阻的难题丢给了蜀汉,导致诸葛亮北伐时,无法在沿途获得补给。几次因为粮草不继,不得不退兵,最终数十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而曹操则可以通过防守避战来修养生息,恢复和增强国力。由此,也证明了曹操对汉中判断是正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