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掉它未免可惜。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弃之可惜作宾语、定语;指不好取舍的东西。
1.这本书他越读越没意思,但又想把它读完,大概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吧。
2.我正干着的这个活儿对我来说,就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3.这些旧家具,弃之可惜,不扔吧,又和这屋子的其他东西不协调。
4.当爱已成“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时,我们到底该让自己选择何去何从?
5.“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如今还在玩谋士的玩家的真实感受。
6.过去这个赛事实际上是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赛事。
7.就让人觉得千篇一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了。
8.鸡肋一般,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况且弃之不去。
9.现在的《患难》对于小代来说有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10.可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总会有那么一群人贪恋这里面的一丝丝味道。
丢之不舍,弃之可惜:留着没有多大用处,扔掉又未免觉得可惜。其引申意应为某种利益太小,争取的话没有多大意思,放弃掉又觉得可惜
这个典故出自于《三国演义》。原话为:"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人所说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句话的意思是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扔掉又有点可惜。比喻事情进行下去没多大必要,就此放手又舍不得。也形容进退两难,犹豫不决,无可奈何。 这句话也通常被用来形容生活、婚姻、电视剧、电影等等。
“食之无味”。
原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翻译: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扔掉又有点可惜。比喻事情进行下去没多大必要,就此放手又舍不得。也形容进退两难,犹豫不决,无可奈何。
出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用来形容”鸡肋“,到了现代,常用”鸡肋“形容没有多大用处又不舍得扔掉的东西。凡用“鸡肋”一词,并不是对之持相当之贬义,因为“鸡肋”不同于“垃圾”,毕竟有其相当值得“不弃”的地方,只是的确无甚“不弃的价值”而已。
扩展资料: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出处典故:
曹操与刘备对垒于汉中, 两军相持不下。曹操见连日阵雨,粮草将尽,又无法取胜,心正烦恼。这时士兵来问晚间的口令,曹操正呆呆看着碗内鸡肋思想进退之计,便随口答道:鸡肋!当“鸡肋”这个口令传到主簿杨修那里,这家伙自作聪明,怂恿兵士们收拾行装准备撤兵。
兵问其故。杨修说:鸡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丞相进不能胜,恐人耻笑,明日必令退兵。于是大家都相信了。曹操知道了这件事,曹操以蛊惑的士兵的名义砍下了杨修的头。
曹操在汉中战事中,以“鸡肋”罪名诛杀杨修后厚葬,赏与许多物品,以示慰藉其亲属。让人看不出曹操谋杀杨修的蛛丝马迹,而是秉公处置“鸡肋事件”,按律斩了杨修,严肃军纪,做得即天衣无缝,又除掉了心中一大隐患,解除了后顾之忧。
杨修,堪称中国古代典型人物。其才华学识出众超群,在揣磨、分析、判断、预见丞相曹操心理活动方面,也是准确迅速且敏捷的,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杨修也正是因为这种先期预见的准确,才为此丢了性命。
杨修对曹操退兵前的矛盾犹豫心态,虽然了如执掌、洞悉见底,做为曹操属下多年的幕僚,对曹操生性多疑、暴戾凶残的性格,有足够的了解。他误认为曹操根本不会因此取其人头,才敢在军中袒露直言曹操会退兵,让士兵们收拾行礼,准备班师回朝,这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范例。
这“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一个成语,解释孺如下: 【释义】: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扔掉又有点可惜。比喻事情进行下去没多大必要,就此放手又舍不得。也形容进退两难,犹豫不决,无可奈何。 【出处】:出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我觉得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来形容感情,是对那段感情里面另外一方的不尊重,我们投入一段感情必须是真心,如果有一点杂念,那都不是真爱,既然不是真爱,又何必去浪费自己和对方的感情及时间呢?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出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没多大用处,扔了又可惜,放着吧,又积灰。乱乱糟糟,影响心情。
就像一碗剩饭,吃,肚子正饱吃不下,倒了又舍不得。然后放冰箱。好似那里就是保险箱。
还有物品的包装盒,花花绿绿的很漂亮,舍不得扔,总想派个用场,时间久了,原本很大的房子,渐变成物品堆放的仓库。
称之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