唳:鹤鸣声。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唐 房玄龄《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风声鹤唳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战争等。
1.虽然敌人感到风声鹤唳,但仍然困兽犹斗,尚有一些战斗力。
2.所有这些已经使我们对未来供应预测变得风声鹤唳。
3.半夜风声鹤唳,敌人被吓得四处逃散,结果是虚惊一场。
4.八路军在夜里到处袭扰日本鬼子,让敌人随时都感到风声鹤唳。
5.在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情况下,敌人随时感到风声鹤唳,早就吓破了胆。
6.遇到事情得冷静,大家风声鹤唳吓成这样有啥用?
7.急着逃窜的歹徒一夜风声鹤唳,追捕的警察吓破了胆,生怕不小心被抓住。
8.犯了罪的人对每一个声音都感到风声鹤唳。
9.逃亡的日子怎么形容?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最贴切。
10.狼狈逃窜的匪徒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吓得魂不附体。
风声鹤唳
[fēng shēng hè lì]
出处
唐·房玄龄等《晋书·谢玄传》:“余众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释义
唳:鹤叫声。 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意思是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
淝水之战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用: 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几个成语
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把草和树木都当做了敌人的兵将。形容人在极度惊慌时疑神疑鬼。 后世用成语“草木皆兵”来形容人在极度恐慌时,一有风吹草动便疑神疑鬼的样子;以“风声鹤唳”来形容人极度恐慌以致于自相惊扰的样子。
风声鹤唳
【拼音】:fēngshēnghèlì
【解释】: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似是而非
【拼音】:sìshìérfēi
【解释】:似:像;是:对;非:不对。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指鹿为马
【拼音】:zhǐlùwéimǎ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语故事: 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
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晋对立。
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变得十分强盛。
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攻打南方。
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偷袭前秦的军队。
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非常的害怕。
在这场战役中,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