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丢失的东西。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也作“路不拾遗”。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子产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道不拾遗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1.近闻芷江河清海宴、歌舞升平,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此乃曲县长治理有方,本督军佩服。
2.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
3.助人为乐、见义勇为、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社会风气很好。
4.风政修明,流爱于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遗。
5.端时治兵泾原,招流民溃卒,所过人供粮秸,道不拾遗。
6.但是人们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生活相安无事。
7.斗纨绔,治贪官,除奸臣,他让百姓安居乐业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8.一度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定局面。
9.却说包丞相镇守边庭,人民乐业,百姓讴歌,道不拾遗,犬不夜吠。
10.现在村里连联防队也没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对他们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诸侯畏惧。”故事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因逃难到秦国,主张法制国家,受到秦孝王的重用,他先后制定一系列新法,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严明,不徇私情。经过一段时间,秦国社会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国力强盛。成语故事商鞅,原名公孙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封赐商地十五邑,故称商鞅。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他坚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对国家有功,就应该予以奖励。他鼓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去徭役,他认为,贵族世袭的制度应该废除,应当按军功的大小给予不同的爵位等级,执法应该严明,不讲私情,以法为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对,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很快就推行开了。一年以后,由于商鞅积极地推行变法,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纪律严明,民风也变得纯朴起来,人们不随意拿取,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秦国一天天强大了起来,别的诸侯都对秦国心存畏惧。
一语道破_成语解释
【拼音】:yī yǔ dào pò
【释义】:道:说;破:揭穿。一句话就说穿了。
道不拾遗_成语解释
【拼音】:dào bù shí yí
【释义】:道:路上。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秦国,远远没有达到。
大同社会,不是有序就达到了。而是百姓对秩序的真心拥戴,心服口服。秦国民众“道不拾遗,民不妄取”是因为畏惧秦国法令的严酷,官吏执法的严苛,而不是因为心服。儒家不是务虚,儒家更注重的是人在国家秩序中的作用。法虽制定,执行走样,与无法何异?秦国的强大,固然有商鞅的律法的功劳,但秦国官吏对律法的切实的严格执行也是居功至伟。法家只关注制度层面,儒家更关注心理层面。二楼说儒家务虚,那是只知孟子和由孟子理论发展出的程朱理学,而没有看过《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