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西汉 刘安《淮南子 泛论训》:“圣人以身体之。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 力行近乎仁。”
身体力行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1.你们身体力行了一个普世价值——人溺,援之以手。
2.因为王明的身体力行,刘备也开始重视每一个兵卒的生命。
3.第三本书写自传,把你一生的身体力行展示给后人。
4.不仅仅哗然,很多修者更是身体力行的涌了过来。
5.友善从来都不是什么大道理,它是一种身体力行,是一种择善而行。
6.修身养气以德服人,身体力行以正服人,严行律心以信服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事用心以诚服人,文辞含蓄以善服人,明理笃行以理服人,人人学之。
7.难道画家、艺术家都有墨家的作风,身体力行,脑子处理事情却不行。
8.与其说整个过程让唐锋承受痛苦,不如说这是无空在有意的磨练唐锋的意志力,在身体力行的教育唐锋,遇到困难时该怎么去做。
9.这对于那种长于空谈而缺少实践,对于那种爱好评头论足而不愿身体力行的流行风尚,无疑是一种鞭挞。
10.这样形象而内涵丰富的比喻,对子女们在知识武器、身体素质和业余爱好以及做人方面提出综合要求,并身体力行。
身体力行[ shēn tǐ lì xíng ]
意思: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出自:(淮南子)
身体力行的力尽全力去做的意思
只有一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哲理: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bó)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依靠亲身的实践,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纸上得来的东西感受总不是很深刻。要真正弄明白其中的深意,往往来自与生活实践中自身的真实体验,很多东西都是自己碰过壁,吃过苦头,走过弯路,才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运用在教育小孩方面,教育不通的地方,只有放手让小孩自己去闯,让小孩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在吃苦受累中摸索成长。
以身作则的意思是以自己的优秀行为作别人的表率。身体力行的意思是,亲身体悟努力践行。
身体力行,拼音:[shēn tǐ lì xíng](释义):身:亲身;体:体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出处):《淮南子·氾论训》:“圣人以身体之。”《礼记·中庸》:“力行近乎仁。”(近义词):事必躬亲躬体力行躬行实践以身作则(反义词):不管不顾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用法):用作褒义。多用来表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一般作谓语、定语。
身体力行的古义:体验实践,今义:身体体力。
身体力行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shēn tǐ lì xíng,一般多用来表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出自《淮南子·氾论训》。
示例
先生以致知格物为基阯(址),以~为堂奥。 ◎清·张惠言《承拙斋空传》。
《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门生父亲,平日却是认定一片性情,一团忠恕,身体力行,便是教训门生,也只这个道理。
身体力行下一句?
它的下一句是,说一丈不如行一寸,意思说根据身体情况,不能超过身体承受范围,能做到那就做到那,不能光说不做,说的再多也不如做一点,俗话说光说不练不是好把势,说到做到,做不到不要说,能做到一就说到一,不要超越说空话,
心里有了目标,就要身体力行地去做,这样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