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空洞干巴没有味道。形容说话写文章枯燥无味。
唐 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语言无味主谓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1.外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2.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
3.倘有语言无味,偏爱多嘴的人,大家是不要听的。
4.我在这里不大高兴的原因,首先是在周围多是语言无味的人物,令我觉得无卿。
5.语言无味的枯燥课因为老师讲笑话而变得有趣了。
6.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7.“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8.袁中郎说,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是无癖之人。
9.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10.传闻黄如论很好学,三日不学,他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苏轼文集》《记黄鲁直语》:“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黄鲁直:黄坚)人不读书的话,就会在其中间产生世俗凡尘变得庸俗,对着镜子照就看到自己的面目很可怕,面目狰狞,和别人谈话也会索然无味,毫无生机。此句表达的是读书可以陶冶情操,使人的心灵得到升华。
此句话出自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话语:“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