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说的话;尽:完全。指说的话不能表达全部的意思。多用于信的末尾。
《周易 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言不尽意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书信末尾。
1.当我写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时,才松了一口气,终于把这封信写完了。
2.由于时间所限,他虽讲了好半天,还觉得言不尽意,很想继续讲下去。
3.这篇文章虽然说理透彻,重点突出,但言不尽意,还需要修改。
4.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不尽情,情不自禁地对你说声:我真的好想你!
5.总认为4字5字的句子太短,往往有言不尽意的遗憾。
6.弭节犹按节也,言不尽意驰驱也。
7.独眼龙话犹未尽,来了兴致,对于少帮主的问题是唯恐言不尽意。
8.策对此不屑一顾,道,言不尽意,意不表心,实乃鬼道也!
9.忽尔见得此老农悠闲之景况,不觉触动老夫胸间,感念万千,略陈数语,言不尽意。
10.第一部分:言与意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有言能尽意和言不尽意的困惑,但这是在不同意义指向下的矛盾。
综其要点有二:
一是认为书(文字)不能尽言,言不能尽意,而象可以尽意;
二是暗示了形象思维——“象”式思维优于概念思维;实际上确立了中国传统审美“以象明意”,偏重“意象”的思路。后经王弼、刘勰等人的发挥,至唐代,“意象”一词实际上已成审美活动之本体性范畴。到明清时,则更有完备之发展,而其中对“意”之发挥也达到了纷繁奇曲的程度。
是孔子对《易经》的总结
《周易·系辞上》说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孔子认为:圣人创立卦象以穷尽自己所要表达的心意,设置卦爻以穷尽所要表达的真伪,用文辞以穷尽所要表达的言语,变动卦爻使之通达,以穷尽天下之利,鼓动起舞(而行蓍)以穷尽其神妙。
简单讲,“象”指具体可感的形象,“意”指思想、内涵,“立象以尽意”就是说用直观简洁的形象,来清晰无碍地传达深刻的思想。
最早发现言不尽意的哲人不用语言来表达,所以有记录的最早的那个人一定不是最早的。
故你无法知道谁是最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