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面明亮的镜子高高悬挂在面前。称颂官吏审案严明;判案公正;不使人受冤含屈。也比喻目光敏锐;明察秋毫;公正无私。
元 关汉卿《望江亭》第四折:“今日个幸对清官,明镜高悬。”
明镜高悬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人内心的善恶,明镜照不透,心眼看得见。正所谓:明察秋豪。
称颂官吏审案严明;判案公正;不使人受冤含屈。也比喻目光敏锐;明察秋毫;公正无私。 像一面明亮的镜子高高悬挂在面前。官吏清廉,天下也就太平。
语出 唐·杜甫《洗兵行》:“司徒清鉴悬明镜;尚书气与秋天杳。”
传说秦朝咸阳宫中有一面神奇的镜子,他宽四尺,高五尺,正反两面都能照人,人在镜前镜中影子是倒立的,用手按住胸口照镜可以显示五脏六腑,可以看出人体内的病灶,还能看出那些心术不正的人。
羊
在旧时衙门的公堂上,常挂有“明镜高悬”的匾额,官员常用其标榜公正无私,断案精详。汉刘歆《西京杂记》载,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刘邦进入咸阳宫,看到无数珍宝中有一方镜,宽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胃肠五脏;人有疾病在内,则知病之所在;如宫人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此镜照宫人,胆长心动者杀。因此镜出自秦地,故又称为“秦镜”。又因此镜功能奇特,故人们又用它比喻那些明辨是非、判案公正的官员。
后来,官员们为了标榜自己“清正廉洁”,全都在公堂上挂起了“秦镜高悬”的匾额。再后来逐变成更为通俗的“明镜高悬”。作为摆饰悬挂于大堂前。
羊字左右对称,就是明镜反射的效果,故“明镜高悬”所指生肖为羊。
明镜高悬公天下,
亮剑远旨申正义。
“威。。。武!”如果你在电视上听到了这样一句话,并伴随有木棍敲击地面的声音,那多半这是古装剧里在演官员审案的情节了。(如下图)
古代的县太爷既是行政长官,同时也是大法官,升堂断案都要弄,而在我们经常看到的衙门里,一般都会有个牌匾(如下图)
上面写着“明镜高悬”。
那么,这块牌匾有啥故事呢?
镜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而在古代,镜子除了用作日常梳洗打扮外,还被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学含义。
铜镜最早在商代出现,当时是被用作祭祀的礼器,而从春秋战国一直到秦,铜镜多出现在上层社会的生活中,一直到汉朝,它才走向民间。
有一句大家都很熟的话,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个“鉴”实际就是镜子的雏形,而这句话就是将贤明的人,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作为衡量自己为人处世的一个参照。
镜子,映照着自己衣冠是否整洁,更映照着自己做人是否合格。而“明镜高悬”四字,最早出自于《西京杂记》的记载。
说当年刘邦将秦始皇打败后,他在秦皇的宝库里发现了一面“秦镜”,这镜子很厉害,据说能看人的身体是否有疾病,还能看伺候他的宫女是否有异心,如果宫女有,拿它一照,马上就能看出她的胆肿大,心跳异常。
这难道是最早的“X”光机+测谎仪的合体?!
反正刘邦如获至宝一样,因此,后来人就将“秦镜高悬”挂在审案的公堂之上,以示自己很清廉,不徇私枉法,公正严明,再后来就演变成了“明镜高悬”。
还有一个说法认为是包拯发明的,他想告诫官员一定要心如明镜一样,不能乱冤枉人。
写到这,小君突然想到故宫里也有一个“明镜”,只不过它是一个球(如下图)
它叫轩辕镜。
这个小圆镜吊在金銮殿龙椅的上方,相传它有一特异功能,能分辨出坐在龙椅上的人是否为名正言顺的皇帝,如果不是,它就会掉下来砸死这个篡位者,史料记载,当年袁世凯都害怕它,还悄悄的把龙椅往后移了一些。
不管是“明镜高悬”还是“轩辕镜”,其实都是坐在它下面的人为自己的“位子”找合法性而已,都是想告诉大家:“哥,可以坐在这!”
明镜高悬 : 指 官员判案公正廉明,执法严明,判案公正, 办事公正无(私)。也比喻目光敏锐,识见高明, 能洞察一切。 (私) 谐音为 巳。 生肖 :(巳)蛇
明镜高悬。其中的镜高悬的悬都需要繁体字,特殊写法。剩下的字为简体繁体通用。
传说秦朝咸阳宫中有一面神奇的镜子,他宽四尺,高五尺,正反两面都能照人,人在镜前镜中影子是倒立的,用手按住胸口照镜可以显示五脏六腑,可以看出人体内的病灶,还能看出那些心术不正的人,秦始皇经常用该镜对付身边的人。
热播大剧《琅琊榜》中有一个特殊的部门:“悬镜司”,按剧情来看,这是一个类似于明朝锦衣卫一样的机构,专职追捕、审查事宜的。
而我们看古代剧时,也很容易在一些衙门里发现“明镜高悬”这四个大字的匾额,那这出处是从哪而来的呢?
相传镜子是由黄帝的妻子嫫母所创,那时候还没有铜镜,人们经常都是去河边照自己的样子,整理自己的容貌,而嫫母样丑,经常不愿和众人一起去。一天,嫫母在山上干农活时发现了一块被磨得发光的石片,嫫母捡起石片一照,看到自己的样貌后就有点消极沉了。
由于知道了自己长得不好看,所以嫫母从此不再去河边,而是将石片加工后,在房间里偷偷地照。当然此事很快就被黄帝知晓了,于是大力推广这种石片,这就是镜子最早的由来。
到了先秦时期,镜子不但能照出自身样貌,而且还赋予了它照出内心丑恶的“能力”,比如相传秦始皇有一面镜子,不论何人站在它面前都会不自控地说出自己所犯的罪孽,算是世界上最早的“测谎仪”了。像《西游记》中就有能照出一切妖魔鬼怪的照妖镜,而传说的地府十殿阎王中的第一殿秦广王,他也有一块镜子,放置于孽镜台之上,刚入地府者都要先在孽镜台站着,则过往罪孽就会全部显现出来,再决定发往哪个地府受罪或者轮回转世。
所以镜子在古代除了是可以“正衣冠”的装饰品外,往往还有照出内心深处的奇异能力,这种“能力”直到现代都还存在。很多的奇怪故事都和镜子有关,镜子可以说是人另一面的写照,是人内心罪恶的一种表现。
不论是《琅琊榜》中的“悬镜司”,还是古代衙门的“明镜高悬”匾额,同样也是这样的道理,因为这两个地方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断案。要断案就要有嫌疑人,但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除了要讲究具体证据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予犯人内心的拷问,让他们不敢说话。
我国古代不管是道教还是佛教,基本都有轮回这一说法,而说谎也是一种罪孽,如果坦白从宽,自然能争取宽大处理,但如果到了衙门还要说谎为自己脱身的话,则“明镜高悬”,即使下了地狱也逃不过众冤魂的审判。
所以古代衙门中所挂“明镜高悬”匾额,除了要照出犯人内心的罪恶之外,还有令审案的官员清楚自己的责任,要秉公办理。即严人也律己,给予犯人心理上的震慑,同时提醒自己,天网恢恢疏而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