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读音liǎng guó jiāo bīng,bù zhǎn lái shǐ
  •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结构复句式成语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解释

指作战双方不能杀来往的使者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5回:“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我们派个人去是决计不要紧的。”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等

在古代历史里有个“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礼仪究竟是怎么回事?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一词最早出自于春秋时期,在古代历史中战争不计其数,每一个朝代的兴起衰落,都饱含战争之苦,在历史中战役轻则上百万死亡,重则连文明都因战争而永久消逝在历史长河中,后续还因为战争延伸出了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即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礼仪渊源

春秋时期的楚国被其它国家誉为“野蛮”之国,他们认知里,楚国是没有文化,不懂礼仪,只知道蛮干;一次因为楚国向齐国洽谈相关大事,随派遣使者前往,但楚与齐中间却掺杂了一个宋国,如果想早日传信齐国,势必要借道于宋国。

然而宋国自诩为大国,从来都是“狗眼看人低,眼高于顶”,压根瞧不起楚国,所以面对楚与齐的交流,楚只能让使者绕道而行,但,宋国却觉得绕道也是对其不尊重,认定这乃是奇耻大辱。

竟然在楚使者必经之路上设兵埋伏,并将其袭杀,后宋此经一事被楚披露,引起春秋轩然大波,须知,宋国在自诩但只是自诩,而非其它国公认的大国,而作为春秋数一数二大国中的楚国面对这赤裸裸挑衅嫣能不怒。

宋国面对事情败露,都没来得及缓口气,就被楚庄王率领的大军浩浩荡荡困住宋国,宋国在面对大军时方才有自知之明,后派遣死志使者拼命传递求援信至晋国,但接收到求援信的晋国却不敢发兵。

一是楚国强大,二是上次战役中刚溃败于楚军不敢再起战争,于是晋国面对求援信全当没发生过。

宋国眼看孤立无援,城中局势不断恶化,围困九月后竟然易子而食,无奈之下宋国君主就将华元作为使者去争取外交胜利,希望能说服楚王退兵,华元知道这一国生机皆系于身,正面谈都不会有好结果。

随竟然凭借夜色潜入楚国大营并挟持了楚军最高指挥官子反,在拿刀抵脖时,华元说到:“我知道此次谈判不会有好结果,方出此下策,但我国已经析骸以爨,如若贵军不肯退兵,宋国唯有倾国一战,哪怕举国同死也在所不惜,如果将军愿退兵30里,我宋国当楚国唯命是从。

瞅着脖子上的刀,楚国最高指挥官子反只能答应宋国使者华元的建议,第二天就领全军退兵30里,并互派使者立下约定:“保证此后绝不互相隐瞒!”

也因此华元成了楚国人质,后还在楚国定居,此事后,春秋时期就形成了“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范例,也是后来诸国传承的礼仪。

其实按理来讲,“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应该废弃掉的,因为兵不厌诈,并且春秋时期后续也有人犯过斩了来使破了例,但为何后来保留了下来,源于短兵相接讲究一个英雄气概与精气神,如果杀掉来使会显得我方胆怯,最终为了让军队勇猛无畏,这项礼仪传承了下去。

并且送信之人,本身不具备攻击性,更没携带武器,在古代尊崇儒家思想的人,斩杀来使是为人所不齿的。

以上是个人对于“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一些观点,欢迎各位留言分享不同看法。

文/探索历史奇闻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可以取哪些名字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