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浪:放纵;不受拘束;形骸:人的形体、形迹。指行为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旷达豪爽。
《晋书 王羲之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放浪形骸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很放荡。
1.每个礼拜天都是世界末日。带着礼拜五的放浪形骸,礼拜六的卫生纸、果皮及残渣。死亡让人很早就脸色干净。脸上长有粉刺的,一辈子也死不了。
2.雷声在秋分的接口收敛起往日的放浪形骸,在九月里慢慢变得沉寂,温驯。
3.他不是擅于感伤的那种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更适合他。
4.而迁客骚人乃益放浪形骸,泛滥于辞章之间。
5.但禁欲只是部分原因,因为我所道的大多数运动员亦津津乐道于赛前或赛中纵欲的,正如他们赛后马上放浪形骸的一样。
6.自古以来侠者闻名,剑客刀者,无不放浪形骸,行侠者剑起刀落,血溅三尺,人心大快。
7.他们在这儿,在梭湖区的中心过尽了放浪形骸的生活。
8.对于这位不愁吃不愁穿的漂亮女孩来说,文凭就是一张破纸,大好青春不赶紧挥霍难道等着嫁作他人妇再去放浪形骸?
9.于是,带着这种莫须有的异能,我在大学、职场、商海里颠沛流离扮猪吃虎小人得志,在美人堆里左右逢源放浪形骸。
10.的美称,令狐冲一生放浪形骸,一壶浊酒,一柄长剑,自是走遍天涯,阅过美景无数。
不是。看具体语境。用于 表达 寻花问柳可以,用于表达一些特立独行的人的自在生活也可以,比如一些弃官不做的人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这句话出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意思: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
出自:东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
原文选段: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释义: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扩展资料
文章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于是,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
作者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
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应为“放浪(于)形骸之外”
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做状语,并后置;正常语序“(于)形骸之外放浪”
原句“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
因:依、随着。
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
放浪:放纵、无拘束。
形骸:身体、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