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返回。把老虎放回山林。比喻把敌人放走;留下后患。也作“纵虎归山”。
晋 司马彪《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
放虎归山连动式;作谓语、定语、补语;指自留祸根。
1.事故隐患不除尽,等于放虎归山林。
2.大鸿力牧二人却道:“大王此举,却不是放虎归山么?”。
3.我舔了舔手上的血说的放虎归山,如同养虎为患。
4.所以,乌丸人既然已经被我们打败了,决不能放虎归山,重蹈覆辙。
5.他们是不是觉得有种放虎归山,遗祸无穷的感觉吧!
6.汪管家捶胸跺脚懊悔不已,又是痛骂又是长叹,说什么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7.实验室里头也许凡事都能一加一等于二,不过现实生活中呢,有时候就只能放虎归山咯。
8.郭希仁瘦且高的身材晃动了两下,瘦骨嶙嶙的手指比划着说:是放虎归山,我清楚。
9.王戟小儿狼子野心,今日若是放虎归山,吾等数百年基业迟早毁于他手,不若今日吾等联手,拼着重伤生撕了他!
10.当小太监讲完后,阿齐内忙向小太监拱手告辞;边向午门疾走边拍自己脑门,大意失荆洲、放虎归山了,我的麻烦来了,赶紧回桂林,去对付那个鬼教主…
秦穆公三十三年,秦国大将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人被晋军军师先轸俘虏,准备将这三人献于太庙以表战功。
晋襄公的后母文羸听说娘家的大将被俘,她找晋襄公极力劝说,最后终于把这三人放走了。先轸听到这个消息的时侯正在吃饭,气愤得把刚吃到嘴里的饭都吐出来,他怒不可遏地找到晋襄公问道:“秦国的囚犯呢?”晋襄公回答说:“遵照母亲之命把他们放走了。”先轸愤怒地吐了晋襄公一脸口水说道:“他竟然如此不懂事,我们费尽心思才把他们捉住,你却听信妇人之言轻而易举的把他们放了,这叫放虎归山,到时侯你后悔都来不及。”晋襄公这时才醒悟过来,再叫人去捉的时侯人早就不见了。孟明视等人跑回国后,并没有受到责怪,仍然掌握着兵权,三年过后孟明视等人带兵把晋国打败了,秦国终于成了新的霸主。老虎的本性凶残,百兽之王,虎落平川失手被擒,应该关起来或处死。反而把它放了,它回到深山,就没有办法制服了。比喻对有能耐,凶残的敌人,一旦抓住,不能放,不能给它东山再起的机会,否则就会危害自己。
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放虎归山--------自找麻烦;
放虎归山--------留下祸根;
比喻对有能耐,凶残的敌人,一旦抓住,不能给它东山再起的机会,虎落平川失手被擒,应该关起来或处死老虎的本性凶残,百兽之王。反而把它放了,回到深山老林,自留祸根没有办法制服了。
必留后患。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
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放虎归山打一生肖是兔,虎后面是兔,把虎放了,免就出来了,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子鼠,丑牛,寅虎,卯免以此类推戌狗,亥猪。十二生首与动物祟拜有关,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
放虎归山意为把老虎放回山林。
比喻放走敌人,贻害无穷。放虎归山[fàng hǔ guī shān][解释]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生患无穷:以后的祸害没有个完。
传说药王孙思邈在去山中采药的路上突然被一只老虎拦住了。老虎就在前面,想要逃走已是不可能的了,药王随身带着一条用来挑草药的长扁担,但要用这条笨拙的扁担对付老虎这又谈何容易。
他一无所措,只是恐惧地盯着老虎。奇怪的是这只老虎并没有向他扑来,正相反,它张大着嘴蹲在地上,它以一种忧伤的眼神注视着药王似乎是在乞求什么,并不停地轻轻摆动着脑袋。
药王被眼前如此的情景震惊了,他缓缓地接近眼前这头庞然大物,他看见一块硕大的动物骨头深深地扎入了这头老虎的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