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鹿说成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指鹿为马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1.所谓指鹿为马,今日是处处一现实。
2.只有玩弄权力的奸臣,才会指鹿为马,作威作福。
3.我们一定要彻底杜绝这种粉饰太平,指鹿为马的弄虚作假的恶劣风气。
4.指鹿为马是领导干部的大忌。
5.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6.一些开发商听到某些"官话"后也拍案而起:"简直是指鹿为马,一派胡言"。
7.明明是一只狮子,却被贴上了驴的标签,这不是指鹿为马吗?
8.真理只有一个,不可以指鹿为马,()也不可以白马指为黑马。
9.以前我不相信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看到余秋雨、曾轶可、莲花河畔,我相信了。
10.他是当大官的人,他应该明辨是非。如果故意指鹿为马,混淆视听,终会让人讨厌。
良品故事汇
2016年05月18日
说到成语“指鹿为马”,大家都知道主人公是秦朝的赵高。
赵高作为秦朝的丞相,却像太上皇一样威风,事无大小全由他决断,连秦二世胡亥也不放在眼里。一天,赵高趁群臣上朝,命人牵来一头鹿献给胡亥,故意大声说:“臣进献一匹马,供陛下赏玩。”胡亥虽然是出了名的糊涂,但鹿和马总还是分得清的,不禁失声笑道:“丞相错了,这明明是头鹿,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板起脸,环顾左右,问大臣们:“你们说,这是鹿还是马?”大臣们有的害怕赵高的淫威,低下头一声不吭;有的本来就爱溜须拍马,这种好机会哪里会放过,一连声地说是马是马,还列出了一二三条理由;有的一时没明白状况,实话实说:“这哪里是马?就是鹿。”
糊里糊涂的胡亥见大伙儿意见不一致,竟然认为自己冲撞了神灵,才会把马当成鹿,于是召来太卜算了一卦,太卜糊弄他说:“陛下祭祀时没有斋戒沐浴,所以才会这样啊。”胡亥信以为真,便在赵高的安排下,借口斋戒,其实是躲进上林苑打猎玩儿去了。胡亥前脚刚走,赵高便下令,把那些说是鹿的人抓起来杀了。
赵高在咸阳城里作威作福,却:无法制止席卷而来的反秦风暴。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义军以更加迅猛的势头继续战斗。巨鹿之战中,秦军主力被项羽打败,元气大伤。六国旧贵族见机纷纷自立为王,并力西进。刘邦带着数万兵马迂回进入武关,为了早日攻克咸阳,他派人暗中与赵高联系,希望赵高能作内应。赵高没答应,却从此称病不上朝,与弟弟赵成和女婿阎乐秘密商议趁乱夺位。
一切安排妥当后,赵成便在宫内散布谣言,谎称有盗贼,命令阎乐发兵追击,致使宫内防守空虚。同时,阎乐指使部分亲兵化装成农民军,将自己的母亲劫持起来,暗中送到赵高家中,一边又率千余人以追贼为名冲进望夷宫,逢人便砍,见人放箭。
胡亥吓得目瞪口呆,直到赵成与阎乐走进来,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胡亥想见赵高为自己求求情,被阎乐一口回绝:“不行!”胡亥仍不死心,哭丧着脸哀求:“那么,可以给我一个郡王当吗?万户侯也行。”阎乐摇摇头。胡亥绝望地叫道:“只要保全性命,我情愿做平民百姓!”阎乐毫不留情地催促道:“我奉丞相之命,为天下铲除暴君,你说得再多也没用,快快自我了断吧!”胡亥万般无奈,只好拔出长剑,结束了可怜又可恨的一生。
听说胡亥已死,赵高匆匆赶来,摘下了胡亥身上的玉玺佩上,大步走上殿去,仰仗着自己也有嬴姓赵氏的血统,准备宣布登基。但是文武百官皆低头不从,以无声的反抗粉碎了他的皇帝梦。赵高顿觉天旋地转,只得临时改变主意,将玉玺传给了子婴。
五天后,子婴诛杀赵高。同年十月,刘邦率兵入关,在位仅46天的子婴投降刘邦,秦朝灭亡。
赵高被人们视作宦官弄权以至亡秦的千古罪人,刘向编写《战国策》时直言不讳地说:“秦朝就是因为太相信赵高这个同姓宦官,才走向衰败的。”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却认为,我们所见到的古代史,经过了历代不断地改造重写,已经不是原汁原味。必须清理历代的添加,才能还原真相。比如赵高是不是宦官作乱呢?并不能下定论。东汉因为宦官之祸亡了国,刘向给赵高下的定义恰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痛恨宦官的心情,大家都愿意传布亡国祸首都是宦官的流言。唐代又是宦官专权乱政;明代,宦官之祸愈演愈烈;到了清末,大太监李莲英在慈禧宫中肆意擅权,人们对宦官的痛恨无以复加。就这样,曲解的历史一直被作为正史,流传到今天。
赵高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指鹿为马?
北魏王情在《古今文字志目》中罗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59人,其中就有赵高。赵高不仅擅长书法、精通法律,而且体魄高大强壮,骑术车技精湛,武艺非凡。在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任教的李开元教授称,赵高是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才。
历史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来解释赵高亡秦之举。
赵高是赵国人,兄弟六人原本和父母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秦始皇要统一六国,派白起带兵攻打赵国,赵国民众自发保卫国家,赵高的父亲带着赵高的四个哥哥上了战场。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白起把赵国军队40万人全部活埋,这其中就包括赵高的父亲和四个哥哥。
消息传来,赵高的母亲当场晕了过去,赵高发誓要为父亲和哥哥们报仇。不久赵国沦陷,赵高、赵成及母亲都被抓到秦国为奴。赵高母亲因为身体有病干活慢,受到了残酷的刑罚,落下残疾,不久就在病痛中黯然去世。赵高抱着年幼的弟弟赵成,哭都不敢哭出声。
赵高把仇恨深埋在心里,一心想颠覆秦国,为亲人们报仇,每天沉默寡言,努力工作。时间一长,大家对他放松了警惕,再加上他知识渊博办事靠谱,慢慢结交了不少朋友。经上司撮合,他娶了妻子,不久女儿出生,幸福的三口之家生活似乎冲淡了他的痛苦。就在这时,因为他对法律了如指掌,秦始皇看中了他。想到他来自赵国,秦始皇不放心,残忍地杀死了他的妻子……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曾写诗赞叹赵高的忍辱复仇:“可怜百万死秦孤,只有赵高能雪耻。赵高生长赵王家,泪洒长平作血死。”
这真的是历史真相吗?仍然需要通过发掘确凿的史料加以考证和鉴定,帮助我们一步步向真相靠近。
出自《史记》中的《秦始皇本记》。赵高想谋秦二世的皇位,故意指着鹿说是马,就问二世和大臣,这是什么?凡是说鹿的都被杀害了。可见专权至极,用心险恶。在历史上,如东汉的董卓,明朝的魏阉党时常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使朝纲混乱。
指鹿为马1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实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1只鹿给秦2世,并说这是马。
秦2世不信,赵高便托故问各位大臣。
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勇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
后来讲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
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1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
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指鹿为马”的意思是把鹿说成是马,现代多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语来源
“指鹿为马”这个成语出自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故事译文
秦二世时,大臣赵高想造反,自立为王。他担心朝中的其他大臣不服从他的命令,于是心生一计,想出一个圈套去试探他们。赵高牵着一只鹿来献给秦二世,说:"这是一匹马。"秦二世笑了笑说:"赵丞相你错了吧?怎么把鹿说成是马。"于是又转身问身边的大臣。有的大臣不说话,有的故意迎合赵高,有的说这是鹿。后来,赵高暗中(使诈)污蔑那些说是鹿的大臣犯了法而惩罚他们。从那以后,大臣们都害怕赵高。
赵高借“指鹿为马”来铲除异己,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做人得面朝太阳才能坦荡、舒服地活着。你说是吗?
指鹿为马小古文的拼音是:zhi lu wei ma xiao gu wen.
指鹿为马意思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近义祠 颠倒黑白 颠倒是非 指皂为白
指桑骂槐
[解释]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骂那个人。近义词指鸡骂狗。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