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谢安退职后曾在会稽东山隐居(今浙江上虞县);后来又出任要职。现以此比喻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唐 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东山再起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重新得势。
1.以他不服输的个性,一定正在重整旗鼓,准备东山再起。
2.忘记过去,从头再来,东山再起的日子就在前面。
3.我不是这世上最美最好的女人,也不是最强大最聪明的女人,但是,你输,我陪你东山再起,你赢,我陪你君临天下。
4.一个人只要不甘心失败,总会有东山再起的时候。
5.失败了,只要不灰心丧气,一切从头开始,重整旗鼓,就有东山再起的希望。
6.睽违政坛多年后,他东山再起,高票当选立委。
7.反动派亡我之心不死,妄图东山再起。
8.乐观的人能重整旗鼓东山再起,悲观的人因缺乏自信,往往一败涂地。
9.这位政治家自从5年前失败后,现在又东山再起了。
10.等我东山再起了我一定回来好好报答你的。
成语“东山再起”的东山指的是会稽东山(今绍兴一代),东山确实指的山名,它的典故中的主人公叫谢安。
谢安(320~385)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名门望族谢氏,他的老爸,哥哥、弟弟皆在东晋为官。
然而他却是一个另类,拒绝朝廷出仕为官,隐居会稽东山,整日和一些文人墨客游山玩水,徜徉在大自然之间。他的“驴友”有王羲之,许询等人。
由于谢安的名声很大,朝廷三番五次请他出山,期间也短时间从过政,但很快就辞官而去,关键是受不了约束。
就在谢安人到中年时,家族中发生了一些变化:老爸去世,弟弟谢万在和敌军作战时贻误战机被朝廷废为庶人。
谢氏家族一时之间在朝廷中势力一蹶不振,恰在此时,东晋遭到了强敌入侵,朝廷再次召唤谢安出山。谢安不计前嫌临危受命,这就是成语“东山再起”的由来。
公元360年,这一年前秦符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伐晋,此时朝廷大哗,有的大臣直接提出投降,这些人说:“东晋把所有的军队集中在一起也超不过10万,兵力太悬殊,这仗没法打”。
当时皇帝想到了谢安,于是封他为征讨大将军。在国家危亡时刻,谢安毅然担起了拯救国家的重担,这一年谢安40岁。
谢安首先推荐自己的侄儿谢玄为先锋官,随后他把东晋的家底——满打满算的八万人马让侄儿率领前去阻击符坚的军队,他则坐阵后方指挥。
他侄儿临走前想问问这个仗怎么个打法?8万对100万,隔谁心中也没底。
谢安只是说,“朝廷自有安排,你尽管放心前去”。谢安唯一能做的就是鼓舞士气,他侄儿相信叔叔的能力,所以心里并不十分惧怕。
谢玄带领着军队和苻坚的军队在“淝水”摆开了阵势,谢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他心中有数,前秦虽然有百万之众,但有一半是在行进的路上,他派传令兵传达命令,要侄儿打符坚一个措手不及,要“半渡而击”。
讲真行军打仗除了谋略上的比拼,一大部分原因来自天时地利,上天保佑东晋,在如此悬殊的决战中,谢玄把握住了先机。
传令兵传达了谢安的计策:命令谢玄不能等苻坚的军队聚集好再开战,不能像春秋战国时的宋襄公那样“半渡不击”,做一个愚蠢的仁义之人。
谢玄依照叔叔的计谋,乘苻坚大军渡水到一半时突然发动攻击,谢玄最终以少胜多战胜了苻坚,取得了淝水之战的最终胜利。这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堪比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的胜利,保住了东晋,谢安被封为三公之上。
新东方已宣布解散了,俞敏洪对该集体所有培训机构的租赁房子都退租了,对培训机构的桌椅等教学设施大部分做了捐送,对跟随自己的老师在发完工资之外给了丰厚的补偿。所以,新东方彻底解散了,俞敏洪华丽转身的背后,是更多的无奈。时代成就了他,他没有辜负时代,成就了很多的人才,他被时代淘汰,却理性面对现实,善待跟随自己的人,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